物质的量浓度公式_质量浓度的关系公式
饲喂效能(Feed Efficiency)也被称为产奶效能,它反映了单位干物质摄入量(DMI)所产出的牛奶量。这一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奶牛场的饲养水平及饲料质量,是评判奶牛场管理效能的关键要素。长久以来,业界一直关注通过提升产奶量来优化饲料使用,多采用让奶牛自由采食的策略。但随着饲料资源的珍贵与价格上扬,养殖成本逐渐升高,饲养策略也随之变化,逐渐转为追求最优化的饲料摄入量,以进一步提高饲喂效能,进而增加养殖的经济效益。
饲喂效能的计算要点:
1. 精准计量——干物质摄入量的核算
真实计算奶牛的干物质摄入量,不仅需计量饲料的投喂量,还需考虑剩余饲料的量,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或个体奶牛的干物质摄入数据。
2. 精确测量——饲料干物质的含量
准确测量TMR和粗饲料中的干物质含量是计算饲喂效能的基础工作,应每周进行此项测量。
3. 标准参数——能量校正乳的转换
能量校正乳(ECM)是计算饲喂效能的标准化参数。ECM考虑到乳脂肪和乳蛋白质的校正,能更准确地比较不同品种和不同牛只之间的产奶差异。其计算公式如下:
ECM = (12.82 × 乳脂肪千克数) + (7.13 × 乳蛋白质千克数) + (0.323 × 牛奶千克数)
为追求更为精确的饲喂效能,还可以将摄入干物质的能量(MJ)进行校正。不过这种方法往往忽略饲料的能量浓度和粗饲料的可消化性。
影响饲喂效能的因素剖析:
1. 粗饲料——关键因素
粗饲料为奶牛日粮中大部分的慢速消化物质提供来源,对实现理想的饲喂效能至关重要。粗饲料的消化能力直接影响饲喂效能,其可消化性越好,饲喂效能则越高;反之则降低。优质的粗饲料意味着更高的消化率,即更高的饲喂效能。
粗饲料还能通过维持理想的瘤胃发酵环境来影响饲喂效能。当前我国奶牛场普遍采用高精料养殖模式,如精粗比在大型奶牛场可达62︰38,中型奶牛场为62︰34。这种长期的高精料模式可能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瘤胃酸中毒、瘤胃内微生物组成改变及环境,进而影响奶牛对饲料的消化吸收能力,最终降低饲喂效能。
2. 产奶阶段——效率变化
不同产奶阶段的奶牛具有不同的饲喂效能。例如,在产奶早期,奶牛会大量利用体储生产牛奶,此时的饲料转化效率可能达到最高。而在产奶后期,奶牛会增加体内物质的储存以供犊牛发育之需,这会导致饲喂效率的暂时下降,但这是正常现象,因为这些物质将在初期用于产奶。
其他影响因素:
表1列出了不同牛群的合理饲喂标准推荐值,这些推荐值均基于能量校正乳的水平。维持能量需求、奶牛胎次、舒适度以及饲料添加剂都会对饲喂效能产生一定影响。具体而言:
维持能量需求的调节影响能量分配到产奶的方向比例;新产牛的生长需求会影响饲喂效率;不舒适的环境会改变能量的分配比例;而某些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可以提高产奶牛的饲喂效率。
饲喂效率的应用与饲养收益密切相关。虽然高的饲喂效率不意味着高的饲养收益,但在评估饲养成本及潜在收益时,提高饲喂效率依然具有重要意义。这提醒我们不仅关注饲喂效率本身也要综合考量其带来的经济收益和实际效益是否成正比关系进行综合考虑调整饲养策略及成本投入使二者保持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既达到饲养目的又能获取理想的收益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在考虑提升饲喂效率的同时也为环境问题带来了积极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