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土一个于


全国土地日:节约集约用地,传承耕地红线
今年6月25日是第33个全国土地日,这一天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强调耕地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意义。无论出席重大会议还是实地调研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叮嘱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必须采取严厉措施保护耕地,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
从中原粮仓到东北黑土地,从四川盆地到江南水乡,各地深入贯彻“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部署,持续建设高标准农田,逐步推进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综合配套措施,显著提升了农田可持续利用水平与综合农业生产能力,为确保粮食安全、加快农业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践行总书记嘱托:筑牢耕地安全防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时强调,“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为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各地积极推行“田长制”等措施,严守耕地红线。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闹店镇范营村,村党支部书记雷保平担负起全村2300余亩耕地的“守护者”责任。他每周都会巡视农田,实时监测是否存在耕地违法占用或破坏行为,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并督促整改。2021年以来,河南全省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8428件,耕地净增加47.74万亩,扭转了耕地连年减少的局面。
贯彻同样的理念,黑龙江省海伦市在黑土地保护中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的方式,通过小流域单元治理、水系构建等综合措施,防控水土流失、提升地力,确保了当地黑土地的持续利用。
二、捍卫“耕地大熊猫”:持续改善黑土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考察吉林时语重心长地指出:“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
在东北农业产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黑土地保护研究团队历经多年探索,形成了“蓄、导、排”水系构建为核心的黑土地保护性利用整村推进方案。在黑龙江省海伦市前进镇光荣村,通过秸秆填埋复垦技术有效避免了地表径流形成,保持了水土,提升了土地质量。
黑土保护任重道远。李建业等科研人员始终践行着自己“守护黑土熊猫”的使命,持续进行科研攻关,为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三、发展“智慧农田”:保障粮食稳产增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河南周口市郸城县建立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探索推广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在示范区内,多种先进灌溉设备、病虫害自动防治系统、土壤地力检测系统等“黑科技”纷纷亮相。智慧农业信息中心通过大屏幕实时显示农田信息,实现远程调取图像和实时管理,有效提高了农田管理水平,为粮食稳定增产创造了有利条件。
全国土地日旨在唤起全社会对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重视。各地着眼实际,采取硬措施、守底线,加大耕地执法力度,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多措并举确保粮食安全,守护千秋农基。正文:
自去年秋收以来,农业大省河南启动了一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在三年内,在现有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实现大规模经营程度高、现代化装备和智能化程度高、耕地地力提升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农产品品质优等“三高一强一优”建设目标。
截至2022年8月,河南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
【总书记的嘱托】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小田并大田,荒地变良田】
中江县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受龙泉山脉的影响,地势起伏。曾经,当地田块散碎,最大只有7分地,田埂挤占了大量耕地,机械无法进场,种粮只能靠天收。
如今,散碎的田块被合并成大田,道路、输水管网等配套设施齐全,大豆和玉米复合种植机械化率达到100%。丘陵山地占比高达七成的中江县,大力推进宜机化改造,通过“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筑固田埂、贯通沟渠,提升地力,实现了大中型农机通达率100%,生产效率提升60%以上。
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黄骅市
【总书记的嘱托】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考察时指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唤醒“沉睡”的盐碱地】
黄骅市李子札村遍布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高,粮食产量低。为了唤醒“沉睡”的土地,种粮大户张志清请来农业科技人员,检测土壤盐分,挖掘排盐沟渠,引进耐盐碱小麦品种。通过科学施策,他改良土地,提高盐碱地小麦亩产至356公斤,最高达400公斤。
除了粮食作物,黄骅市还积极拓展其他适宜作物,探索在盐碱度较高的地块推行苜蓿和小麦轮作,既收割饲草,又提升地力,促进小麦增收。
我国盐碱地众多,约有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潜力。充分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将显著实现耕地资源扩容、提质、增效。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盐碱地被唤醒,变成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