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茵如幄,夏日清凉,石榴红映帘外明。
树冠婆娑,阳光隐约,梦境轻拂,黄鹂婉音。
此为苏舜钦《夏意》,描摹盛夏午休之美,一幅怡人画面。
卧于清幽庭院,暑热难侵;帘幕轻垂,光线柔和,映衬着窗外娇艳榴花;小院沉浸在密林庇护中,梦境徐徐而来。醒来后,黄莺时而鸣唱,点缀着夏日的闲适。
诗人遣词造句,凸显“意”之美,重在“隔”。不直言暑热,以隔帘石榴之“明”暗示仲夏燃情;不直述阳光,以隔树之荫勾勒夏日流光。
别院一隅,远离喧嚣,为闲适提供空间。宋人乐于打造一方独处净土,探寻“意”的深处。徐徐清凉,触手可及,夏日别有一番风味。
石榴争艳,昭示仲夏时节,韩愈诗句“五月榴花照眼明”正契合此时农历五月。诗人以“明”字描摹榴花,令人眼前一亮;隔着轻纱,榴花色彩愈显艳丽,却又因帘幕阻隔,观之不刺眼。
夏日正午,阳光猛烈。诗人笔下的阳光却穿过树梢,投下满地绿荫。此时一切静谧安详,诗人以视觉、触觉感受着夏日清凉,滑入梦境。醒来后,流莺婉转鸣叫一一“时一声”更是隔断了喧嚣,只留下悠闲自得。
有人轻视宋诗,但若无宋诗,诗坛未免寂寞。唐诗关注外在世界,不及细细品味;宋诗正好填补唐诗审美空缺一一唐诗将人引向外在,宋诗则将人引入内心的别院。
别院幽深。
凭栏远眺,水光山色相接,十里荷香扑鼻。
微风明月无人赏,南楼一隅清凉无比。
这是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一首夏夜纳凉之作,地点为长江边的鄂州南楼。
因楼层较高,“明月”可“来照”,得以“四顾”,饱览夜景。
欣赏宋诗需有一颗静心,宋诗擅长调动人的感官。此诗描写夜晚, 自然融入多元感受。月光下的美景,仅凭视觉不足以领略。山光水色为视觉呈现,“接”字凸显山光水色交融之美,似乎不愿辜负月夜良宵。荷香扑鼻,需要嗅觉感知,《红楼梦》中香菱云,“不独菱角花,就连荷叶莲蓬,都是有一股清香的”。
除了眼前美景,还有源源不断的其他感受。“清风明月”一句,黄庭坚师承苏轼“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 目遇之而成色”,将清风明月融合一体,酿造出清凉之味。
至此,各种感官被调动,共同参与对南楼夜景的品味。
梅子熟季,天天晴空万里, 溪水泛溢,山路却已走完。
绿荫依然葱郁,多了几声黄鹂鸣叫。
这是曾几《三衢道中》,一首夏日山行之作。
诗人行走在三衢山中,天气晴好,不似“梅子黄时家家雨”,而是“日日晴”。诗中描写从溪行到山行,或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相似,怀着好奇心,期待着遇见桃花源吧。
溪行、山行,只是交代行程,未细致描摹。但不言自明,诗人已获得大自然丰厚的馈赠。描景的笔墨集中在返回途中一一此时诗兴未减。除了“绿阴不减来时路”,大自然还赠予了诗人几声黄鹂鸣啼。
诗在游兴渐增中结束,读者的感受亦不会骤减。那就带着山行的兴致,给自己一个悠闲的夏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