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染步骤


中国扎染:穿越千年的印染艺术

扎染,这项古老的印染工艺,在中国已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通过线勒或线缝的方式,将织物扎结成绺,再进行浸染,最终形成美轮美奂的晕染花纹。东晋时期的绞缬印花绢,便是这项古老技艺留存至今的珍贵见证。

唐代是扎染的黄金时代,绞缬服饰风靡一时,成为贵族阶层的时尚象征。由于扎染工艺繁复,耗费人力巨大,北宋朝廷一度下令禁止,导致其逐渐衰落。幸运的是,在中国西南边陲,少数民族依然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技艺。

除了中国,印度、日本、东南亚等国家也拥有扎染的传统。20世纪70年代,扎染工艺再度焕发生机,成为全球流行的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服装、配饰、家居装饰等领域。
扎染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晕染效果。通过多次扎结、多次浸染,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色彩和图案。夹染、抓染、线串染、叠染等多种技法的运用,更赋予了扎染作品无限的可能性。

白族的扎染技艺源远流长,宋代《大理国画卷》中,跟随国王礼佛的武士所佩戴的头冠套,便与传统扎染图案十分相似。历经千年发展,白族扎染已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其作品既保留了原始的质朴,又融合了现代审美元素,展现出中国画般的水墨韵味和朦胧之美。

扎染,这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印染艺术,正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并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舞台。

宋仁宗时期,因扎染制作复杂、耗费巨大人力,为展示帝王之尊,遂严禁扎染民用,仅供宫廷享用,导致扎染工艺逐渐衰退,甚至一度消亡。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仍保留了这一古老技艺。除中国以外,印度、日本、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也传承着扎染手工艺。

20世纪70年代,扎染成为流行的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服装、领带和壁挂中。通过多次扎结和染色,使传统的单色扎染工艺演变为多色彩的效果。古时扎染多采用植物染料,即草木染,如红花、紫草和蓝靛。

如欲显现兰色底上的白色花纹,可将豆面、石灰调制成防染浆,用花板涂抹在布料上,再进行煮染。扎染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呈现特殊图案:串扎和撮扎。前者图案精致,犹如露珠点点,后者色彩对比强烈,活力四射,多用于制作宽松服装、围巾等,常用丝绸面料。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臻于至善,染布行会应运而生。明代的洱海卫红布、清代的喜洲布和大理布声名显赫,畅销一时。至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云集的周城、喜洲等乡镇,成为蜚声四方的扎染中心。

“现代扎染”秉承传统扎染、蜡染和蓝印花布的染色工艺,结合现代防染技术和特殊工艺手法,在纺织物和成衣上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图形,既与传统“三染”和工业印染审美特征相异,又兼具现代审美意义和开放性特点,彰显了“笔墨当随时代变化”的精神。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数码思维”和“数码行为”成为现代“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此衍生的数码艺术为现代扎染艺术的创新带来了契机,成为当代设计师创造新图形的重要工具和语言。

扎染:一针一线,晕染艺术之美
扎染工艺,以其独特的晕染效果,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和色彩,是白族传统手工艺的瑰宝。其制作流程主要分为扎花和浸染两大步骤,而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们的智慧和心血。
一、扎花:心灵手巧,描绘蓝图
扎花,是决定扎染图案的关键步骤。匠人们以素雅的白色土布为画卷,用针线代替画笔,将心中构思的图案一针一线地“绘制”出来。

无论是怒放的山茶,还是翩翩的蝴蝶,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几何图案,都能在她们的巧手下栩栩如生地呈现。缝线的宽窄疏密、扎结的长短松紧,都经过巧妙的安排,为之后的浸染创造出丰富的层次和变化。

正因如此,每一幅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处纹样、每一种色调,都浸润着匠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作心境。

二、浸染:点苍山泉,晕染自然之色
扎花完成后,就进入了神奇的浸染环节。匠人们采集点苍山上天然生长的蓼蓝、板蓝根等植物,利用山泉水浸泡提取出天然染料——蓝靛。

经过多次漂洗的扎花布匹被轻轻放入染缸,蓝靛在布匹上晕染开来,与之前的扎结巧妙地结合,形成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图案。

最终,晾干、拆线、熨平,一幅幅精美的扎染作品便呈现在世人面前,展现出自然与手工完美融合的艺术魅力。

被缝缀遮挡的部分无法渗入染色剂,与已染色的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构成了匠心独运的图案花纹。由于缝缀针脚、染料浓度和浸染次数的差异,缝扎图案的边缘区域呈现出蓝靛溶剂浸润程度不一的自然晕染效果,营造出泼溅、渗透、渐隐或渐显的艺术效果。整幅扎染布帛的色调呈现闪耀着青绿光泽的印象派风格。这种艺术效果宛如中国画中泼墨大写意的艺术表现,意境缥缈朦胧,犹如一场奇幻的梦境,引发无限的艺术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