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的启示 两小儿辩日中心思想


幼童论日启示

《列子·汤问》记载: 孔子东游,遇两幼童争辩。问其缘由,一童言:午日离人和煦,晨曦则远。

另一童驳斥:晨曦离人遥,午日则近。

前童辩曰:"晨曦时日如车盖大,午日则似盘盂小,非近大远小乎?"

后童反驳:"晨曦寒凉,午日如汤煮,岂非近热远凉乎?"

孔子无法定夺。两童笑言:"谁谓汝博学之圣?"

幼童论日启示

孔子东游讲学,偶遇道旁两幼童激辩,遂下车探究。两童得知孔子到来,争相向其诉说。

幼童论日启示

幼童论日,就晨曦与午日离人远近之问,在当时科学认知尚浅,对日地运动和地球形状尚不明确的情况下,确为一大难题。

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明察秋毫,提出三则论据,论证午日近于人,此在当时乃开创之举。

现代天文学对该难题已能予以深入解答,认为通常情况下,午日比观察者更近;但由于地球绕日运行呈椭圆轨道,地轴与轨道面并非垂直等原因,导致地球不同区域在绕日运动一定角度时,会出现相反情况。

幼童论日启示

故事中两幼童各执己见,看似都有道理,然一人以视觉,一人以触觉为凭,皆属感官认知。仅凭片面感官认识,难以解决复杂问题,而应"不徒耳目,必开心意",充分发挥理性思维作用,将感官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深刻揭示事物本质。此点,连"大圣人"孔子也难解,难怪两幼童要嘲笑他了。

孔子的处境颇为艰难,他犹如当时的"谷歌"和"百度",人们遇到难题,都要向他求助。两幼童向孔子发问,孔子却无法判定。于是作者借幼童之口戏讽孔子:"谁谓汝多知乎?"作者意图,或以为否定孔子的知识,便能否定其价值。此思路显然有误。

若论知识总量,现世之人当远超孔子。如若出题考问计算机、物理、英语、数学等,孔子恐难作答。

然吾辈境界可超孔子乎?此乃另一番问题:孔子之伟大,不在于知识总量,而在于其他维度。孔子自言:"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我可有知识?没有。

幼童论日启示

苏格拉底亦言:"我比他人多知仅一点,我知晓己身无知。"此乃伟大的境界。

幼童论日启示

孔子的弟子子夏曾言:"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然"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荀子提出了区别知识的高下。他认为某些知识浅薄、无益、无趣,荀子有言曰:"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知晓此类知识,无助于成为君子,不了解也无损于小人。某些知识于人生毫无增益,何必徒耗精力与时光。

幼童论日启示

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著文《我为什么如此聪明》。他总结曰:余之所以如此聪明,乃因余从未在无关之事上浪费精力。

幼童论日启示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昭示着理解世界真相的重要性。世界浩瀚无垠,穷尽一生也难以完全窥探其奥秘。正如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两小儿辩日的启示(两小儿辩日中心思想)

与其穷尽一生追求无限的知识,不如坦然接受自身的局限性。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我们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 我们应 该 正视并包容自己和他人的无知, 在有限的生命里, 追求更有意义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