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安达是不是 奇安踏和特步哪个好
在湖南永州,有一个迷人的小镇名叫普利桥,坐落于冷水滩北端。东邻黄阳司郝皮桥,南接黄阳司高溪市,西界东安,北靠四明山——这里不仅山高水长,而且自然风光绮丽。山峦环绕,峡谷纵横,杉树和松树成为这片土地的主要林木资源。而流经镇内的石溪江,因其两岸土壤肥沃,自古以来便吸引了无数移民。自唐代起,直至明清,来自四面八方的迁客在这里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如今星罗棋布的村庄。
普利桥这个名字的由来,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追溯到明洪武初年,当时从江西迁来三兄弟。老大名叫土基,老二是地庄,老三则名木桥。三人初到此地,见土壤肥沃,便以微薄的资金购买了五谷杂粮的种子。到收获季节时,红薯、苞谷、稻米和麦子满仓而归。三兄弟勤奋耕作,将这些粮食出售后,用所得的钱投资于养殖业。不到两年,财富滚滚而来。土基虽辛苦劳作,积累了不少经验,遂将钱财统管在手,以免弟弟们随意挥霍。随着弟弟们逐渐成熟,土基为他们各自娶妻置宅,生活渐渐安稳。
时间流逝,两个弟弟也相继有了子嗣,家庭变得愈发繁忙。土基面临了新的问题:人多了,花钱如流水。他开始筹划分家的事宜,最终决定将地庄安排在江边新建了一座房屋,并为其开设了火铺店;木桥则在弟媳的帮助下开了一个酒铺,兼营饭菜。至于土基自己,则继续从事初创时的老本行。兄弟三人的商业活动如石溪江水般源源不断,生意兴隆。
随着财富的积累,三兄弟萌发了做善事的念头。土基注意到江边的过路人常常需要依靠石块渡过江水,无论晴雨,总有人不慎跌入水中。于是,他决定修建一座木桥,以方便过往行人。次日,三兄弟便带着侄儿们开始行动,购买材料、上山砍树。不到半个月,一座坚固美观的木桥便竣工了。为了给桥命名,三人找到了村中最有学问的老学究。老学究了解了三兄弟的义举,笑着提议道:“既然是你们三兄弟修建的桥,不妨取你们名字中的字作为桥名。”土基连忙推辞,但老学究坚持,最后用浓墨在宣纸上书写了“土地桥”三个字,刻在了桥头。
转眼来到1939年夏天,永州地区频遭轰炸。日本特务混入永州,以金钱、美女和官职做诱饵,诱惑了不少军官。驻守在土地桥一带的国军暂编三师二团团长奇安达对金钱充满了贪婪。面对日本特务送上的十几根金条,他立刻答应了他们的要求,承诺配合日本军队占领湘桂、粤汉线南部要地。为此,奇安达甚至炸毁了原有的土地桥,在原址上用征集来的民脂民膏重新修建了一座桥,并命名为“堡垒桥”,以作为屏障。
1943年,唐生智和师傅顾和尚回到东安,在黄泥洞修建寺庙。顾和尚当时是个神秘的角色,常穿白衣芒鞋,随行有带枪的侍卫,不论军政要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他礼让有加。
某日,顾和尚与唐生智在兴隆寺喝茶,正聊得高兴时,一个矮胖和尚匆匆赶来,合十道:“堡垒桥云石大师诚邀顾师前往说法,不知是否方便?”顾和尚知道云石大师也是位隐居高僧,立即表示愿意前往。唐生智虽然不太愿意,但既然顾和尚决定了,只好叫上司机一起前往。
经过一段颠簸的路程,终于抵达堡垒桥。顾和尚看到新修的堡垒桥,颇为感兴趣,随口说道:“此处可作为说法的场地,南北四方的来客均可听讲,岂不是功德无量?”三天的法会结束后,顾和尚和云石法师在堡垒桥游览。当得知桥的由来后,顾和尚对云石大师说道:“此地佛光普照,不应有如此名称。”云石大师微笑表示赞同。顾和尚建议道:“若将桥名改为‘普利桥’,岂不比‘堡垒桥’更为合适?”大家纷纷同意。
解放后,普利桥曾一度改名为“普里桥”,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顺应民情,重新恢复为“普利桥”,至今沿用这一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