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特点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实践的特点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

实践作为一种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是人类主动改造世界的过程,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大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体现在它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构成实践的各个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范围、深度及其发展,都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实践与人的意识活动不同,它是引起客观世界变化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这体现了人类活动的有意识性。

与动物的本能适应活动不同,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在实践开始时,目的已经在实践者的头脑中形成观念,这个目的指导着实践者的行为。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意味着它是社会化的,且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变化。

实践活动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任何个人的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实践主体是社会中的一员,实践的内容、性质和范围都受制于社会历史条件,并随之变化。

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客体和中介。

实践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或群体,具备一定的能力与自主性。主体的能力包括自然能力和精神能力,其中知识性因素(如理论和经验知识)是关键,非知识性因素(如情感和意志)也是重要的。主体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人类主体三种形态。

实践客体是实践活动所针对的对象。

客体并不仅限于客观存在的事物,它只有在被实践主体的活动所纳入并与主体互动时,才成为实际的实践客体。实践客体可分为天然客体和人工客体、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不同类型。

实践中介是指用于实施实践活动的各种工具和手段。

中介系统包括物质性工具系统(如机器和动力系统)以及语言符号工具系统(如语言和符号)。这些工具和手段不仅是主体感官和体能的延伸,也是实践主体与客体进行互动的关键。

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本质上是一致的。认识过程实际上是改造过程,主体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也在改造客体。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改造,最终是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从而形成了价值关系。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表现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主体客体化是指人类通过实践将自身的力量作用于客体,导致客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它是主体的本质力量在客体中体现。相对的,客体主体化则是指客体转化为主体的生命结构或本质力量的一部分。例如,主体将工具(如电脑、汽车)作为自身的延伸,或将精神产品(如思想和理念)转化为主体意识的一部分,都体现了客体主体化。

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是实践活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它们互为前提和媒介,通过这种运动形式,人类不断解决现实世界的矛盾。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非常丰富多样。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的进步,实践形式日益多样化。从内容上看,实践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并生产和再生产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从而决定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社会政治实践则是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包括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这些关系的实践活动是必须的。

科学文化实践则涉及创造精神文化产品,

包括科学、艺术、教育等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这种新兴的实践形式展示了社会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