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十八个定理 圆外弦定理


有句老话说得好:“那些能在短短几秒钟内洞察事物本质的人,往往与那些花费一生仍旧无法看透的人,注定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乍一听,这话似乎非常有道理,但细细琢磨后会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年人来说,真正难的不是看透事物的本质,而是如何在了解其本质之后,能够运用它来改写自己的人生。

以自媒体为例,想要在这一领域赚到钱,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断地创作和发布优质内容。只有这样,在经历了三个月的新手期后,才能通过内容积累,使自己的收入逐渐稳定,达到每月几百元,甚至是几千元的水平。至于每月过万的收入,官方数据显示,这样的自媒体从业者全国不到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是去年的,现实中我们不能对这一目标抱有过高期待。问题的关键却是:大家都清楚要通过优质内容来盈利,但“优质内容”到底是什么?如何保持每天更新,或者至少每两天更新一次内容?素材和创作脚本从哪里找呢?

大家都知道,“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得吃生活的苦”。即使你努力学习、拼尽全力,仍然无法变成学霸,结果却是考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学了一个普通的专业,毕业后还得为找工作而奔波。这种明明看透了人生规律,但依然感到力不从心的状态,难道少吗?

再拿恋爱来说,很多男性都明白,花言巧语的男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女性的青睐。现实中又有多少男人在面对自己喜欢的女孩时,能够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大多数人一紧张,就连说话都可能结巴,哪里还有什么巧妙的言辞?

更有意思的是,大家都知道,社会上有两种规则:一种是明面上的规则,另一种是潜规则。但当自己亲身置身其中,真正参与到某个事物时,多少人能下定决心,毫不犹豫地按潜规则办事呢?很多人心中有道德的界限,秉持公正的原则,始终不忍心走那条灰色地带。于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便成了很多人的写照。即使你决定按规则,可发现规则本身也需要引路人,没了导师和榜样,你就会陷入困惑与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问题真的是我们无法看透事物的本质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显然,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有些人可以记住书本上的每一条定理,但他们一生注定只能成为一座活的图书馆。”爱因斯坦接着又说了一句话:“人最重要的是想象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那些能够洞察到事物深层次含义的人,往往并不满足于表面,他们理解到,真正的挑战并不是看透事物的本质,而是如何将这些认识转化为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行动力。知识固然重要,但将其转化为独特的思维方式,才能让你在众人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为什么,即便是同样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极少数天赋出众的人能够脱颖而出,而大多数人却依然处于平庸状态的原因。

比如,我们通常用“聪明”来形容一个人。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我们可能会说他“聪明伶俐”,进一步扩展为“足智多谋”,再往下推演,可能会说他“七窍玲珑”、“千伶百俐”,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能够从一个简单的概念延伸出更多的相关想法。

而另一种思维方式,则表现为“深藏不露”,例如“大智若愚”,“谨言慎行”,或是“老谋深算”,甚至“装疯卖傻”。这种思维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聪明常常是隐藏的,而不是显山露水的。锋芒毕露的人,往往容易引起嫉妒与攻击。正如历史中无数青年才俊因过于锋芒毕露而遭遇设下的陷阱。

再拿自然界的例子来说,苹果成熟后掉落到地面,凭借传统的经验常识,我们当然能够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成熟的果实自然会掉落。如果换做其他物体,比如一块石头,按照常规思维,为什么它也会掉下来呢?

牛顿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深入探究万物的本质,最终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揭示了地球上所有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这个定律为后来的航天事业提供了理论基础,支持了火箭逃离地球引力的可能性。

问题的本质从来都不是问题,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于此。我的见解有限,无法涵盖所有的层面,仅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而已。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各有千秋。若本文能对您有所启发,那将是我的荣幸。希望今天的分享能为您提供一些思考的素材。

这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留言指正,谢谢您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