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现象有哪些 植物物候现象的例子
封面新闻记者报道
“岁月匆匆春已去,樱笋盛宴迎夏来。”
随着谷雨的离去,微风中混杂的暖意与热烈的阳光一同出现,宣告着夏日脚步的临近。5月6日,立夏的到来,在古人的观念中,意味着夏天的开始。
立夏,其含义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阐述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意指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在古代,人们对这一节气极为重视,甚至有皇帝在立夏日赐冰的习俗。
北宋的《槐荫消夏图》展现了夏日生机勃勃的景象。
立夏不仅是一种节气,更是高温酷暑的预兆。夏日虽带来些许苦闷,但万物繁茂,生机盎然。水塘里的蛙鸣、树间的蝉声、夜间的萤火虫等,都是夏日的独特意象。
古人将立夏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这三候现象反映了初夏时节的自然变化,天气逐渐炎热,动植物进入旺盛的生长期。
探究立夏时节的声音——蝼蛄与蝼蝈之谜
进入炎炎夏日,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声音或许是池塘边的蛙鸣或树林里的蝉声。在立夏三候的记载中,首候便与声音有关。“蝼蝈鸣”的具体所指,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指蝼蛄,也有人认为是某种蛙类。
《宋崔悫画杞实鹌鹑图册》展示了一角,画中枸杞、禾草旁,一只鹌鹑凝视着地下的蝼蛄(或某种蛙类)。
汉朝大儒郑玄在《礼记·月令》中注释:“蝼蝈,即蛙也。”此后,唐、清学者也有相似观点。《逸周书·时训》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古籍对“蝼蝈”的解释,也为这一讨论增添了更多线索。
蝼蛄在医学古籍中常有提及,其别名如天蝼、土狗等广为人知。在农业生产中,虽被视为害虫,但在古籍如《古今注》中却有着“硕鼠”的别称,甚至与学艺不精的形象相联系。
蚯蚓活跃于立夏之际
随着夏日临近,立夏时节还有一种生物按捺不住,从土里探出头来,那就是蚯蚓。土壤温度上升,蚯蚓从土中钻出,呼吸新鲜空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立夏的物候变化。
在古人眼中,蚯蚓长期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当阳气极盛时便会出没。唐代诗人元稹在诗中也描述了这一现象。
蚯蚓虽看似不起眼,却在古代有着“地龙”的美誉。不仅在医中有所应用,其在文人心中也颇受推崇。荀子在《劝学》中以蚯蚓为喻,论述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立夏称人看轻重,欢声笑语挂梁上。”在立夏这一天,民间有称重、尝新、斗蛋等习俗,以此迎接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让我们准备好拥抱夏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