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踏青的意义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
洞察生命真谛,领悟生死智慧。
4月5日,又是一年清明之时。
古代文学家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生动描绘了宋代人们清明扫墓的情景:南北山间,车马络绎不绝,野祭者众多。妇人淡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垒,三五成群,于山野间扫墓。
千载岁月流转,此习俗延续至今。我们在墓前焚烧清香,挂上纸钱,慎终追远;在青山绿水间踏青行进,且珍惜春光。
01 忆先人,望来时路
古代的吉礼,以祭祀天神、地祇、人鬼为主,而清明扫墓祭祖则成为官方与民间共同认同的重要仪式。
在这一天,无论是皇家、还是百姓,都会举行祭奠先人的仪式。郊野间、山丘上,人群络绎不绝,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与敬意。
哲学家冯友兰曾言,行祭礼并非因为鬼神真实存在,而是出于对祖先的孝敬之情。清明祭祖,是家庭情感的温情重温,是知恩感恩的体现。
网上有人提问为何人如此重视祭祀祖先,有答曰:“人这一辈子,只有站在碑前,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处。”这正是追忆先人的意义所在——不忘感情,让哀思得以寄托。
02 赏春色,惜今朝景
清明不仅是节日,也是节气。如《太初历》所述,“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人们习惯于这日出门踏青游玩,告别蛰伏一冬的暮气,迎接新春复苏的朝气。
明代的冯梦龙在小说中再现了清明游湖的热闹场景。时值清明,人们或呼朋唤友,或带子携妻,赏春色、惜今朝景。
曾国藩曾言:“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珍惜眼前之景尤为重要。
03 迎希望,拥明日事
清明节不仅吸收了上巳节的踏青赏春习俗,还融入了寒食节的旧习。寒食节与清明节一样,都寓意着告别过去、迎接新生的意义。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的传说更是为清明节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了纪念介子推的忠诚与孝道,人们在这一天禁火寒食,以求新生与希望。
而今日的我们,在清明时节也应当心怀希望与梦想。在这个看似悲伤却蕴生息与希望的日子里我们应当珍惜当下、迎接未来。
学者于丹所言极是:清明节时分往往是洗心之时。清生命之理、明死亡之惑。回望归途心怀感恩之心寻根敬祖;翘首前路满腔欢喜奔赴希望。
点个赞吧!慎终追远不忘记来时路;且惜春光不负今朝景;不悲明日事迎接未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