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的做法 碗托调料汁最详细配方


山西的特色小吃——碗托

谈及山西最具代表性的街头小吃,无疑就是那独具特色的碗托了。碗托融合了多种要素,展现了原产地的食材、调味品等,以低廉的价格深受本地人的喜爱,在原产地外则难觅其踪迹。

在描述这款小吃时,我们不特定其出生地,因为碗托的起源尚无法确切考证。它拥有多样化的名字——碗托、碗秃、碗团、碗饦、碗坨、碗脱等,甚至有人称之为灌肠。尽管名字各异,它们所指代的小吃却有着共同的特性。这也说明了碗托——在此我们主要使用这个称呼——是一种无法确定其发源地的小吃。这些不同的名字可能源于各地在文字化过程中的差异,即读音基本一致,但书写形式有所不同。这种情况在饮食文化中颇为常见,比如面里的臊子和哨子,烤饼的火烧和火勺等。

碗托在晋中、晋西北一带极为流行,虽非在山西各地都广受欢迎,但陕西、河北及内蒙古东部也能见到它的身影。这些地方大多是山西的移民区。

碗托主要由荞麦粉制成,经过一系列精细工艺,如制作面糊、蒸制等,使其淀粉糊化并凝固。传统上,制作好的荞麦饼会从碗中剥出,切条或块状,可拌可炒。如今,街头小吃摊上更流行将荞麦饼用刀片划成块状,加入调料后拌食。从制作过程来看,叫脱、托、坨等名称都合适,“碗”则是其不可或缺的元素。

荞麦是晋文化区的重要农作物,具有抗寒、适应性强等特点。虽然其营养丰富,但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且不易直接发酵。这类高碳水低蛋白的食材更适合制作凉皮、凉粉一类的小吃。山西各地在碗托的制作上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会加入小麦粉以揉出面筋。若面粉比例过高,就成了酿皮(见《寻味 44 西北酿皮》)。

碗托的调味汁自然少不了山西陈醋和蒜泥汁,再加点油泼辣子更是锦上添花。在饭店里,碗托通常是已经从蒸碗里取出的长条状,加些黄瓜丝、海带丝一起凉拌。而在市井小巷中吃碗托,则更能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店家将做好的碗托用两只碗口相对扣在一起保存,顾客来时便用刀片划成小方块,浇上调味汁后递上竹签。

吃着碗托便不自觉地进入了站着吃或者叫蘸着吃的市井小吃的独特姿态。炎炎夏日中伴随着酸辣和扑鼻的蒜香品味凉爽的碗托实在是一种享受。品味时要快速大口地下咽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而当最后一口结束吐出一口长气时酸醋与蒜气四溢真可谓是痛快至极!

在享受美食后只需将空碗交还给老板他们往往随意地将碗摞成小山一般的效果这种场景也恰恰展现了卖家的自信与食客的痛快劲儿为这碗托增添了几分市井气息和人间烟火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