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裳的裳怎么组词 世界上最难写的字172画组词


针对网络上关于李清照《一剪梅》中“轻解罗裳”里“裳”字读音的讨论,有观点从古汉语到现代,通过研究《诗经》至唐代诗文,最终得出结论应读为“商(shang)”,但我对此持保留意见。

轻声是汉语语音的一种特殊现象,通常在连续的音节或词语中产生音变。即便是作为语气词的结构助词、语气助词、时态助词等,在单独出现时,也都会读作其本音,如“的、地、得”,在句子中作为语气助词时读作“de”。然而在古汉语中,情况则有所不同。

古汉语多以单音节词为主,除了一些连绵词、专有名词及某些固定结构的词外,并不存在轻声的情况。“裳”字在古汉语中,只有“cháng”一个读音,与现代汉语中的轻声shang有明显的区别。

“裳”与“常”二字虽然同音,且同源,古代注释也提及“常”字与“裳”字的关联。但必须注意的是,“尚”字在古代的读音与现代有所不同,其声母并非sh,而是其他音。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指出:“古无舌上音”,即古代汉语中并没有现代汉语中的“zh、ch、sh、r”这几个声母。

现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授古诗词时,对于“裳”字的读音应当遵循规范,不会将其读作现代汉语的轻声shang。相关的语文教本和网站也会准确注音。

无论是李清照词中的“罗裳”,还是其他古诗词中的相关词语,如霓裳、蹇裳、裳服、裳帏等,其中的“裳”均应读作“cháng”。即使是出现“衣裳”这一词组,也应当遵循此规律,不能误读为现代的轻声shang。

在古诗词中,“衣裳”二字连用的情景十分常见。以下列举几例以供参考:

《诗经》中《东方未明》篇提到“颠倒衣裳”;

《山有枢》中有“子有衣裳,弗曳弗娄”;

曹植的《燕歌行》写道:“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序》提到:“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

以及其他诗人的诗句如江淹的《望荆山》、李白的《清平调》、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均可见到“衣裳”二字的连用。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裳”字在古诗词中应读作“cháng”,而非轻声的shang。

这样的理解不仅符合古汉语的语音规律,也与现代语文教育的要求相符合。在解读古诗词时,我们应当准确把握每个字词的读音,以还原诗歌原本的面貌。

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古代文献和诗词中,“裳”字的读音一直都是相对固定且清晰的。这一读音不仅代表了古代的语言习惯和语音规律,更是我们传承和发扬文化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