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欲以观其徼 道德经常无欲以观其妙


析璟|笔墨

《道德经》初章,续述如下:

这两段文字旨在阐释“无”与“有”之间的微妙平衡。先哲老子深思熟虑,体悟出两种不同的思维状态。当他沉浸于“无”的境界时,能够领悟至高无上的道之奥义;当他以“有”的视角观察时,则能洞察世间万物的表面现象。无与有,实为一体两面,同样深邃莫测,变化无穷,为解开万物奥秘之门户。

在通行的译本中,“常有欲,以观其徼”常被解读为从“有”中观察道的端倪。然吾认为,此句更应理解为观察世间万物表面现象的细微变化。且译本中常遗漏“欲”字之译,似略显行文流畅。依吾之见,正确的翻译应为:“常无欲”可译为“常使自己处于无欲望的境界中”,“常有欲”可译为“常使自己处于有欲望的情境里”,这样更能体现老子的思维方法。

在深入解析中,老子着重表述了他的思维艺术。他提出,道的真谛往往隐匿于“无”的境界中,需静心体悟。相反,当我们沉溺于表面现象时,难以触及那原始且深层的道之真理。深层之道与表面现象同样充满神奇与奥妙,皆值得深入探究。这便揭示了深层规律与表面规律之间的相互联系与互补性。

接下来的篇章里,老子虽多次提及对表面规律的谦辞和对深层道规律的推崇,但这并非真正轻视表面规律。实则是为了引导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道之真理。为此,他或许会暂时淡化表面规律的显著性,以期我们能更进一步地领悟那深邃的道之奥义。在文章开篇之处,他便对表面现象的奥妙予以肯定,为后续的比较和铺垫奠定基础,意在让我们理解他的良苦用心,避免固执己见和无谓争论。

世上的言语难以涵盖一切真理,每个道理也非适用于所有情境。圣人在阐述时亦有所侧重和取舍。在讲述时,他先扬后抑,以突出其要旨。他先对表面规律予以肯定,再为后续的深入探讨作铺垫。

故此,我们应持开放心态,理解并接纳不同的观点和理论。真理往往隐藏于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细心体悟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