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最通俗的解释 谈谈知行合一的理解
关于知行合一的理解探索
宋一:要谈及知行合一,首先得明白心学中的四句,下面我分享下我的理解。
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象征着原始状态,类似于道家所追求的无为境界,亦或是冥想时心灵放空的状态。
次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意念一动便产生了善恶之分。遵循“心外无物”的原则,这其中的善恶是由个体自我界定的。
也就是说,你认为对的即是善,你认为不妥的即是恶。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即意识到善恶的区别便是良知的体现。
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指的是通过行善去恶的行为来实践格物的理念。
小克:善恶的界定难道不就是天理与人性之欲吗?
宋一:“存天理、去人欲”的确是心学中的观点,但“天理”与“人欲”的具体含义需我们自行领悟;而且阳明先生的也强调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小克:我平时似乎也是这样做的,但感觉并没有多么高深。
宋一:那是因为你未将此与“知行合一”相结合。
小克:那么你能详细说说知行合一的含义吗?
宋一:知,即明辨善恶;行,即行善去恶。简单来讲,知就是识别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一过程本身也是行的一部分。
明白了善恶之后,自然会去行善去恶。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精髓。
宋一进一步解释道:“在欲望冲突时,我们应主动加入‘分辨善恶’的行为,对不同欲望进行取舍,以避免阻塞的产生。”
小克:这听起来有些复杂。
宋一:让我们用流程来解释会更易理解。常规的行为流程是:欲望产生-欲望冲突-阻塞产生-痛苦产生-分辨善恶-继续执行。
小克表示赞同并询问如何应对阻塞。宋一答道:
若能冥想放空,自然是最好的;若不能,就寻找其他欲望的出口,如散步或听音乐,只要能疏通心中的阻塞即可。
小克又问:如何及时察觉欲望的冲突?宋一答道:
当痛苦产生时,即是欲望冲突造成阻塞的信号,此时及时加入‘分辨善恶’的行为即可。
长期如此,便能逐渐养成知行合一的习惯。
小克表示感谢后欲离去,宋一补充道:
在理解“分辨善恶”时,需明确这是一个行为过程,而非瞬间完成。若仅视为瞬间完成,则可能忽略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应以“知善知恶”为行为指南,知是“寻找答案”的过程,需要伴随具体行为。比如大脑卡壳时,仅有休息的念头是不够的,需有具体行动如决定“我要休息一下,并接受这带来的代价”,方能真正脱离困境。
虽然小克提出用“为善去恶”来解释似乎更直接,但宋一认为两者并不冲突,都可以作为知行合一的解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