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桴浮于海 乘桴浮海的寓意和象征
孔子曾言:“道之难以推行,我愿乘筏漂浮于大海。然而能随我者,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闻此言,心中甚是欢喜。
关于“无所取材”的诠释,自古以来,众说纷纭,难以达成一致的理解。
朱熹解释道:“材字与裁同义,乃古字之借用。程子曰:'孔子对于海的浮游之叹,实为感慨天下无贤君。子路虽勇猛合义,但或许只是假想之言。子路误以为真而感到夫子对其的青睐,故夫子赞美其勇猛,却讥讽其不能审度事理以合于道义。”’
杨伯峻先生则注解为:“材字同‘哉’,古时字常通用。此句可译为‘这就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了。’”
钱穆先生注解道:“孔子以言辞试其锋芒,认为子路之勇超过我,却无奈无处寻觅合适之材以作为筏子。此乃孔子更深一层的感慨。他虽无心逃避世事,却感到无所凭借以推行其道。”
杨先生将“材”训为“哉”,在文字和语法上虽然说得通,但从道理上则难以解释。即使子路勇猛超过夫子,也并不代表“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实际上,夫子多次赞扬子路的可取之处。
在《论语》中,孔子屡次称赞子路的才能与品性。例如:“子路有能力管理千乘之国,可使富裕强盛”;“子路果敢决断,对于治理有何困难?”等等。这些都表明了夫子对子路的赞赏与肯定。
钱先生认为“材”指的是筏子的竹木。但夫子的本意并非逃避世事,他的浮海之叹只是假设之言。如果真有此举,“从我者其由”则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乘筏浮海虽似逃避世事,但夫子的本意并非如此,他不会用逃避之言来表达无道可行之感。
李先生的译文参考了朱熹的注解并加以扩展。若以此意翻译,“无所取材”应译为“不知如何选择合适的才能”,而非“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无所"在这里表示否定,"所"字结构指代人、事、物等。例如,“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意为整天吃饱了饭却不用心思考;“回也,非有助于我者,于吾言无所不说”意为颜回对我所言无所不喜。
将“无所取材”与“无所用心”、“无所不说”的语法结构相比较,可以理解为“没有施展才能的地方”或“未遇知音”。“无所取材”或许可以解释为子路虽有才能,却未能得到合适的施展机会。
虽然孔子曾批评子路的鲁莽,但这并不意味着孔子总是对子路持批评态度。从《论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子路的喜爱之情。子路常伴夫子左右,师生情谊深厚。
孔子的这句话可能是在子路仕卫之前说的。“无所取材”,即意味着当时无人赏识他的才能,也就是没有发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