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朗读节奏划分 两小儿辩日原文朗读节奏


《两小儿辩日》这篇古文虽篇幅简短,却内涵丰富,以故事形式传递深刻道理。我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含义,尝试以个人理解复述故事;

2. 辨识两个孩童的观点,探究他们的论证过程。

课后,我布置了练习四作为作业。当我批改学生上交的作业时,发现许多同学的回答并未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仅仅是简单地将两个孩童的话语拼接在一起并进行了翻译。这让我深感反思,是否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

在课堂上,我尝试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有过与母亲意见不合而争论的经历?如果有,你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段鑫宇分享了他与母亲的分歧,关于先完成作业还是先玩耍的问题。虽然我赞同了大家的经历,但并未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含义。

如果我能引导大家更深入地探讨母亲要求先完成作业的原因和自己想先玩的想法,让大家思考争论的焦点和过程,或许能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日常生活中的争论大多源于观点的不同,并为新课的学习奠定思础,而不仅仅是活跃课堂气氛。

在学生通读课文后,我强调了“其、此、决、乎”等词的含义,并提出两个孩童之所以争论是因为他们的观点不同。学生再次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找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以及“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的观点表述。

在找出两个孩童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后,我们分析了孩子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学生发现第一个孩童通过视觉感受太阳的大小,而另一个孩童则通过温度感觉来体验太阳的远近。如果在此基础上设计仿写任务,让学生用课文的语言描述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他们将能进一步理解论据的可换性。

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提取信息,还要学会辨别论点和说明。他们需要通过思考和分析来构建对知识的理解。没有认知思维的参与,学习就会流于肤浅。今后的教学需要通过任务来引导学生思考,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