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纪律要求 中小学生课堂纪律守则12条
近日,面对小学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的不稳定性以及易受外界影响的特性,济南高新区汉峪小学的一级教师唐晓斐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给出了培养学生纪律意识和学习习惯、塑造优秀品格的方法。
唐老师分享了一个案例。小J作为新入学的小学生,虽然天真活泼、好胜心强,但存在课堂纪律问题,如无法专注听讲、小动作多等。这些问题导致他常无法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自信心逐渐下滑。
通过与小J及其家长的细致沟通,唐老师深入分析了问题的根源。小J在多数时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纪律”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规则上,未能内化为自我约束。这种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时间不良习惯的累积。学校和家庭在孩子习惯培养上扮演着同等重要的角色。
针对小J的特殊情况,唐老师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辅导措施。
一、建立信任
小J渴望得到关注,但表达方式有时欠妥,容易造成误解。一句简单的“我来帮你”能让他感到被理解,从而愿意与老师沟通,听取批评,反思错误并逐步进步。
二、深入交流
为了使小J真正理解遵守纪律和养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唐老师与他进行了多次深入的谈话。谈话中以交通规则为例,让他明白遵守纪律不仅是为了他人,更是对自己有益。
三、与家长密切沟通
家长在孩子习惯养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唐老师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达成共识:采用文明的讲道理方式纠正孩子行为,给予孩子改正的时间,不急于求成。家长在老师的指导下也愿意制定更科学的教育计划。
四、同学间的鼓励
小J希望得到同学的认可。唐老师在班级中营造了互帮互助的氛围,让同学发现并鼓励小J的优点。这种来自同学的鼓励提高了小J的自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J逐渐变得成熟。他不再因一次失误而气馁,得到称赞也不骄傲。同学们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并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他的错误。这种正向的反馈促使小J形成了进步的良性循环。
唐老师表示,当我们在学生身上倾注更多的爱,并让周围的人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时,学生会感受到来自各方的鼓励,对老师、同学和家长产生更大的信赖。他们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师生、亲子和生生之间的互动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共同作用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