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教案 乘法分配律课堂活动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概述:

本节课教学内容为小学数学青岛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快乐农场信息窗3“乘法分配律”。

教材分析:

该信息窗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的一个深化和拓展。本节课通过快乐农场中的芍花和牡丹花的棵数、种植面积等生活情境,引出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推动新知的学习,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

2. 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3. 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得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对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教学难点:

清晰地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理解并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通过描述学生到快乐农场游玩,发现芍和牡丹的种植情况,提出数学问题:芍和牡丹一共多少棵?以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乘法分配律。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 学生分组计算芍和牡丹的棵数和面积,并列出两种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观察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等式,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引出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三、深入探究,理解规律

1.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研究两个长方形的面积和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关系。

2. 学生自主尝试探究,通过观察比较左右两边算式的特点,沟通其联系,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四、应用规律,拓展延伸

1. 解决红点二的简便运算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 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拓展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并写出(a-b)×c=a×c-b×c和(a+b+c)×d=a×d+b×d+c×d等规律。

五、总结反思,巩固知识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所学知识,强化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

板书设计:

以乘法分配律为中心,将探索过程、应用实例及学生感受等关键信息简洁明了地呈现在黑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