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是 斯人也什么时候改成是人也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代词使用探讨

在大地上,每一篇初中课文都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课文,时光荏苒,仍然在众多学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最近一篇关于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对于“是人”还是“斯人”的争议,多数人的记忆似乎倾向于前者。许多网友纷纷表示,自他们学习这篇课文以来,记忆中一直是“斯人”。如一位80后的网友回忆道:“我背‘shi’人时,老师曾纠正我读音错了,是‘si’人。”而另一位90后的网友则表示,他在学习时教材上写的是“是人也”。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极目新闻的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采访中,70后和80后的受访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坚持自己的记忆是“斯人”。90后的受访者开始出现了不同的观点,有的坚持是“斯人”,而有的则认为教材上是“是人”。

一位武汉的初中语文老师,身为70后,回忆道:“我读书时就是‘斯人’,如果是节选时有改动,我觉得这样的改动并不妥当。”他进一步从诵读的角度分析了“斯”与“是”的音韵差异,认为“斯为平声,是为仄声”,这样的搭配在诵读上更为动听。

与此另一位新闻专业毕业的80后女士汪表示:“我读书时这篇文章很难背,但肯定是‘斯人’,‘是人’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而一位中文专业毕业的90后小王则告诉记者,她学习时教材上写的是“是人”,并从学术角度解释了两个字的区别。

记者进一步查证了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发现确实写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各类输入法和搜索引擎中,大多数自动联想仍然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这一词汇的使用情况,记者采访了汉语言文学专家。其中,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语文课程专家谭邦和教授认为,“是人”的用法在《孟子》的流行版本中是对的。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鹏飞教授则从文献版本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查阅了《孟子》的多种代表性文献版本,均显示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两位专家的观点虽然略有不同,但都认可了一点:在先秦汉语中,“是”和“斯”作为代词使用时是等义的,因此可能出现互换的情况。这也解释了为何不同时代、不同版本教材中会出现不同的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