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沉默 可贵的沉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大道至简,繁在人心。 世间万物,皆可归于“寡”字。
曾有人问及雕塑大师罗丹,艺术的真谛何在?罗丹答道,即是减去多余的部分。这同样适用于人生,亦需做减法。
正如古语所言,言语少则养气,目少视则养聪,少得则养性。这“寡”,不仅是外在的减少,更是内心的修行。
一、寡思:精神的减负
清代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所描绘的有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在伯虑国,人们因过度忧虑而活得不快乐。而人们的烦恼,多源于过度的思考。
“蝜蝂”这种小虫,象征着那些把所有重负背在身上的人。人若想得太多,就会像这小虫一样,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正所谓“有心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思虑过多只会让人疲惫不堪。唯有放下多余的思虑,才能活在当下,得失一笑过。
二、寡言:内心的强大
作家贾平凹的经历告诉我们,懂得适时沉默的人更能避免不必要的纷争。
有时,不讲话并非软弱,反而是一种内心的强大。人生就是一场无声的修行。在喧嚣的世界中,守口如瓶的人更能守住内心的宁静。
正所谓“唯有守口如瓶的人,才能守脑如玉,守心如初”。逐渐从说话者变为倾听者时,我们会发现自己的心更加平静与强大。
三、寡身:心灵的回归
生命本是一场孤独的旅程。无论身处何等热闹之中,终究要伪装,学会与自己相伴。
漫画大师蔡志忠以整段时间做自己最想做的事为乐。在喧嚣之外找到独处的幸福,是他一生的追求与修行。
他以独处为乐,认为这使他能以最清醒的态度面对自己和世界。
四、寡欲:灵魂的净化
京剧演员王珮瑜的经历告诉我们,“人每克制一分欲望,便接近一寸智慧”。她对欲望的节制,让她更能专注于自己的事业。
我们也许都曾为名利所累。但只有放下外在的虚名与物质,才能寻回真正的自己。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但最重要的不在于追求什么都有,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人活一世,无所不寡,则无所不清。”这句话道出了人生的真谛。在这喧嚣的年代里,“寡”字的力量让我们回归简单、回归淡然。
寡思是智慧;寡言是清醒;寡身是自由;寡欲是境界。读懂这个“寡”字,就是读懂了人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喧嚣的年代里做回最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