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的繁体字怎么写 中文→繁体字
一、字形需富于变化。
草书的魅力不在于将字书写得如同砖块般方正,而是要使字迹呈现石块般的形态,变幻莫测。字应包含方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各种形态,尽管形态各异,却能和谐共存,相得益彰。
二、字的结构需体现动态之美。
草书讲究“势”,这种动势在字的结构上得以体现。与端正的楷书不同,草书在构造上常呈现出一种“不正”的姿态。字与字之间并非单一平衡,而是依靠上下字之间的关联,几个字的组合甚至是行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达到整体的平衡感。
三、字的大小需有对比。
与正书的字迹大小相对统一不同,草书的大小差距应显著。大字可至小字的两三倍,甚至五、六倍或更大。有的字中一笔就可能胜过其他字的数笔。此般变化,如爷爷引孙子,妙趣横生。
四、字间距离需灵活多变。
楷书的字距较为均衡,但草书的字距却常常千变万化。在狂草中,有的两三个字便似连为一体,有的字上半部与前字相连,下半部则与后字相接。有的字与字之间相隔甚远,却又彼此呼应。细观之,几乎难以找到两字间距离完全相等的情形。有的草书布局如乱石铺街般自然,有的则如群山连绵般流畅。
五、行书中轴线需顺应自然。
从行书来看,每个字的重心并没有固定的中轴线相串连。不同于“字如算子”的串珠之态,草书需随势而动,中轴线可左右摇摆甚至偏离。多数情况下是几个字共同形成一个倾斜的中轴线,一行便是由这样几个稳定而的线条交织而成,自有一股天然之趣。
六、行间布局需有空间变化。
横向观察时,行与行之间不应刻板地保持水平对齐。若感觉过于疏散缺乏生气,也不可模仿砌砖的规律性错位。应通过调整字的大小和墨色的浓淡来营造错位之隙。对此,多研究古代草书大师的作品,便可总结出多种有效方式。
七、墨色运用需多样且自然。
草书对墨色的运用颇具讲究。一部作品中应显露明显的浓淡枯湿差异。并且整体效果要显得自然而不造作。这些浓淡枯湿的变化可体现在一个字的各个部分上,如左右偏旁或上下结构使用不同的墨色。如何恰当地运用不同墨色进行处理,亦或是分块处理,都是现今书法创作中值得重视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