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的读音 参与是三声还是四声


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宋书》

六朝史籍中常提及沈约(441-513)等人在音律、音韵方面的才学。比如:

《梁书·庾肩吾传》(卷四十九)记载,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等人开始使用四声,以此为新变。他们的作品转而拘于声韵,更加注重丽靡的文风。

《梁书·沈约传》(卷十三)详述了沈约的音韵学成就。他创造了《四声谱》,以往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沈约独得其妙,自认为这是他的得意之作。

《南史·周颙传》(卷三十四)提到周颙兼著作太学诸生慕其风,争事华辩。周颙著有《四声切韵》,其风行一时。

《南史·陆厥传》(卷四十八)中提到,永明末,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等人以气类相推轲,他们文皆用宫商等四声,以此制韵,讲究平上去入的音韵规则。

归纳以上几段内容,主要表达了以下几点:一是沈约等人是提出“四声说”的中心人物;二是“四声说”即是发现平上去入各自独立,代表了汉语的四个声调;三是齐梁时代的诗歌讲究识声辨韵,其中需避免“八病”;四是四声与“五音”、“五声”相联系。

一、四声

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在其《文镜秘府论·调四声谱》中详述了四声与四方(东、西、南、北)的关系。当时的文人如刘勰等也深入探讨了声律的理论,主张在文学创作中审音辩韵。尤其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声律”一篇,更是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与音韵学的紧密结合。

在永明年间兴起的“四声论”,与当时的文化和语言接触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陈寅恪先生所提出的,南朝的审音文士和善声沙门在研求四声时可能有所交流,从而发现了梵呗新声与汉语四声的相似之处。

关于四声与五音、五声的关系,古书中的“五音”或“五声”常被提及,但其涵义并不统一。如节在《音韵决疑》中探讨了宫商与四声的配合关系,指出商不合律,但与宫同声。这显示了四声与五音之间的复杂关系。

二、平仄

平仄是汉字音节二元分立的一种表现。在六朝时期,虽然对于四声的认识尚处于朦胧阶段,但已经出现了对声调低昂、轻重的察觉。如《南史》中提到的“低昂舛节”、“前有浮声,后须切响”,这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平仄之美的追求。平声低沉、上声高昂,这种高低区别正是平仄之分的一种表现。将汉字音节作二元分立时,除了高低,还包括长短、平曲、升降等特点,都可以区分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