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平仄 对联格律及撰法正版


十分钟,真的可以带你领略平仄的魅力吗?答案是肯定的!我将以最简洁的教程带你入门,但前提是,你需要有学习的决心。在继续之前,请先耐心阅读以下内容,了解平仄的重要性,为学习打下基础。

为何对联如此注重平仄?

一、唐诗宋词之所以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关键原因在于古诗对平仄的讲究。平仄的交替运用,使得诗句产生了错落有致的音律美感。

对联,作为诗歌的一种变体,自然也继承了这一传统。

二、对联虽字数简短,却是文学中的“微雕”之作。其魅力在于短小而精致。尽管“宏观”的作品在格律上可能较为宽松,但“微雕”之功绝不能马虎,反而需要更加精细。

三、每种文学体裁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对联也不例外。字数对应、词性相对、平仄相谐,这些都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如果上下句的字数、词性或平仄不对应,那便不能称之为对联。

常有人说,平仄的限制束缚了创作思维。但事实上,这是为自己不愿深入学习所找的借口。古诗对平仄的讲究,并未阻碍唐诗宋词的辉煌成就。我们何不尝试接受并掌握平仄的规律呢?

如果你认同上述观点,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对联的平仄要求。

在普通话中,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声调为仄声。

第一部分:同一句中,平仄应遵循“246等双数字”的原则进行交替(135则不作严格要求,但246需分明)。

例如:杨柳绿门前

..........平...仄

第二字为平声,则第四字为仄声;反之亦然。

第二部分:上下句的平仄应相对。如上句第二字为平声,第四字为仄声,那么下句相应的字就应为仄声和平声。

例如:杨柳绿门前 vs 杏花红窗外

......平...仄 vs ......仄...平

第三部分:上句下句的最后一字在平仄上是有一定规律的,上句末字常以仄声收尾,下句则以平声收尾。

如“绿”为仄音,“红”为平音。

恭喜你!你已经初步掌握了对联的平仄规则。对于五言对联而言,你已经掌握了要领;对于七言对联,只需注意246双数字和平仄尾字即可。

按照现代普通话的读音规则,一二声调为平声、三四声调为仄声。初学者掌握这一点即可。若要了解古代的平仄规则,网上有很多工具如'查平仄'程序,可以轻松查询到今音古音的对应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