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溶于水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还是吸热


关于溶液的知识探索

1. 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时,我们称之为溶液。

2. 那些能使其他物质溶解的物质,我们称之为溶剂;而被溶解的物质,我们则称之为溶质。最常见且广为使用的溶剂是水,除非特别指明,否则溶液通常指的是水溶液。除了水,汽油、酒精等也可以作为溶剂,比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3. 在液体与液体互溶的过程中,如果其中一种物质的量多于另一种,那么量多者即为溶剂,量少者则为溶质。如果混合物中有水,则通常将水视为溶剂。

4. 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形态。

5. 溶质与溶剂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总体积之间存在一定关系:m溶液 < m质+m剂 且 V溶液 < V质+ V剂。

6. 物质在溶解的过程中往往会伴随热量的变化。有的物质在溶解时会产生吸热效果,有的则会产生放热效果。比如,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没有明显变化,但硝酸铵溶于水时会吸热,而氢氧化钠溶于水则会放热。

7. 洗涤剂之所以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是因为它能使油滴分散成细小的颗粒,不再成大油珠。这个过程被称为乳化作用。

8. 汽油之所以能清除衣物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被汽油溶解;而洗涤剂能清洗衣物上的油污则是因为其乳化功能。这两者的清洁原理并不相同。

9. 在特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溶剂中加入某溶质至饱和状态后得到的溶液即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其他溶质的溶液则是其不饱和溶液。

10. 当条件改变,如增加溶剂或提高温度时,原本的饱和溶液可能会转变为不饱和状态。提及“饱和”或“不饱和”时,必须明确“特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的条件。

11-14. 这些部分描述了如何通过降低温度或不饱和溶液的升温来改变溶液的饱和状态、结晶的过程和固体的溶解度等概念。

15. 关于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在20℃时的具体表现。

16. 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意味着在交点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17. 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部分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18-20. 这些部分详细描述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

21.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衡量溶质在溶液中占比的指标。通过公式变形可以计算出溶质的质量或溶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