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春尽红颜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全诗
众多诗人对牡丹情有独钟,刘禹锡赞其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邵雍称之为“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而范纯仁则用“牡丹奇擅洛都春,百卉千花浪纠纷”来形容其盛景。但这些诗词都以男性的视角将牡丹比作雍容华贵的女子。今天要分享的这首《牡丹》却独辟蹊径,以小女子的口吻深情倾诉对牡丹的相思之情。
薛涛(约768—832年),她是唐代女诗人,字洪度,来自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薛涛聪慧貌美,八岁能诗,熟悉音律,多才多艺。她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人都有过唱酬交往。她居住在成都浣花溪边,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她留下的《锦江集》已失传,但她的诗篇仍被后人传颂。
溥儒的《桐窗晓镜》、张大千的《薛涛制笺图》等艺术作品,都以各自的方式诠释了薛涛的一生和她与牡丹的特殊情感。
诗歌赏析
薛涛与诸多文人墨客不同,她以牡丹为男子,诉说相思。春末时节,牡丹花落,触动了薛涛内心深处的情感。她泪湿红笺,写下诗句,表达对牡丹的深深眷恋和相思之情。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这两句诗道出了薛涛对牡丹花的情感。她常恐牡丹花如巫峡之散,却又期待着与牡丹的重逢。她的情感如泉水般汩汩流淌,即使不言语,彼此也能相互理解。“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这正是薛涛内心的写照。
在古代诗词中,以花喻是一种常见的传统。然而薛涛笔下的牡丹并非女子,而是她的知己和恋人。在薛涛眼中,这牡丹花象征着美好的情感和回忆。文学的功能之一便是弥补现实的遗憾。在诗中,薛涛寄情于物,寄情于诗,用生命和泪书写了自己的情感。
薛涛的发明“薛涛笺”更是充满了诗意。她用木芙蓉皮和花汁制成各色精美的小纸笺,后世沿袭并改良。这种笺纸融入了无数花木的精魂和薛涛的生命,最后酿成了流传后世的诗篇。
今日成都的望江楼公园中仍保留着纪念薛涛的遗迹,如薛涛井和墓冢。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参观,感受这位才女的风华绝代和她的诗篇。
薛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