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什么简什么 什么端什么说
《山居帖》——蔡襄的书法艺术瑰宝
《山居帖》,又名《寓程帖》、《与陈茂才帖》,以纸本为载体,以行书形式呈现,共计九行,每行字数不一,总计81字。其尺寸为26.6×34.5cm,被详细记录在《墨缘汇观》和《石渠宝笈续编》中。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是蔡襄传世作品中一通精妙的手札。
蔡襄,生于1012年,逝世于1067年,是兴化仙游(现今的福建仙游)人。他学识渊博,18岁便登讲士甲科,并逐渐升至端明殿学士,因此人称“蔡端明”。在《宋史·蔡襄传》中,称赞他:“襄工于书,为当时第一,仁宗尤爱之。”蔡襄的书法初学周越,后继习二王、欧、虞、褚、颜等书法大家,功底扎实,擅长真、行、草书,被列为“宋四家”之一。
尽管蔡襄在“宋四家”中成名最早,却排名最末,历史上曾有人误以为“宋四家”中的“蔡”指的是蔡京。蔡襄的书法创意虽少,却一脉相承于羲之,平和正统。在宋初一派唐人书法笼罩下,他开启了尚意书风,对宋代书坛贡献巨大。欧阳修曾评价他:“自苏子美死后,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徽宗更是称他为“宋之鲁公”。
蔡襄的传世书迹中,小楷书与简札尺牍最为出色。他的大楷宗法鲁公,虽风标纯正,但变化较少。他的小楷《茶录》却典雅厚重,字势飘逸,颇具晋人风范。虽然以楷书论,蔡襄难以挤身一流书家之列,但他的行草书却自成一家,尤其是其简札书,随心所欲,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黄庭坚在《山谷题跋》中对他赞不绝口。
《山居帖》是蔡襄传世尺牍中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其成熟期的书法风格。此帖用笔精熟,行间疏朗,介于平行与草书之间,婀娜秀逸。具体而言:
《山居帖》用笔精细,取法晋唐,多用中锋,同时在转折提按处也兼用偏侧。用笔富有节奏感,轻灵跳荡,细笔较多。特别是帖中的“还当得通”、“专奉启为谢”等字形组合,牵丝连接极为优美。临习时需注意把握用笔的轻重缓急。
《山居帖》的布局与五代杨凝式的《韭花帖》颇为相似,风神秀逸、疏朗空灵。临习时需明白其“淳淡婉美”的特点。《山居帖》结字略扁,字的大小、重轻、疏密都随心所欲,一气呵成。
《山居帖》的临摹过程中需注意蔡襄书法笔力较弱的特点。老米曾评价其书“如少年女子,体态”,虽然不无偏激之处,但也指出了蔡书有余而力量不足的缺陷。同时临习颜行以增其厚度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