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流 不废江河流全诗意思
对于的诗作,往往存在着一种理解的难度。以1920年他创作的《天狗》一诗为例,诗中那狂放不羁的自我表达,如“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虽被文科教授誉为现代诗中的精品,并选入高中选修教材,但不少学生在面对这样的作品时仍感到困惑。这首诗的魅力究竟何在?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另一首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上。在课堂分享时,我向学生们介绍了这首风靡近百年的经典现代诗作。学生们普遍反映无法领悟其美。这究竟是为何呢?让我们一同探讨这首诗的深意。
这首诗写于1919年,当时在日本留学期间,面对着浩渺的大海,怀念故土,心中激荡着对保家卫国的渴望。正是这样的情感背景,催生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诗篇。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美,这也是为何学生们难以理解的原因之一——因为它的独特性在几千年的文坛中是罕见的。
在这首诗中,巧妙地运用了诸如“啊”、“哟”等感叹语来表达情感,这种写作手法深受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虽然这在当代诗坛看来有些新颖,但在当时却显得别具一格。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年有网友会以“大海啊,全是水”等戏谑的诗句来调侃这种写作风格了。诗中内容的大胆与新奇也让学生们觉得“疯狂”。例如,“太平洋把地球”这样的想象,确实非常超前。
尽管诗中存在结构上的杂乱无章,但排比句式的运用以及“不断的”、“力的”等词语的重复出现,却为整首诗增添了气场。华中师范大学的黄济华教授看到了其内在的韵律美,而上海教育学院的孙光萱教授更是称赞其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
为何普通人与专家对同一首诗的感受存在差异?原因在于我们未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当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在那个新诗刚兴起的年代,以其超前的思维和自由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古诗的束缚。为了追求创新,他采用了自由体的写作形式和略显稚嫩的语言。这就像初唐四杰的作品在当时被认为不华丽、格调不高雅一样,需要后人去重新审视和评价。
先生在推动新诗发展方面的贡献与初唐四杰在改变绮丽诗风上的尝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尽管我们今天看来他的作品或许显得幼稚,但正是这些前人的努力才让现代诗逐渐发展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不禁让我们思考和讨论:文学的发展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