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树荫填空 什么的树荫填空词语二年级


回忆我的启蒙教育

七岁那年,母亲背着我踏入了位于一公里外潘庄堆子上的学校,开始了我的学业之旅。那片堆子,占地十多亩,形似一座小山包,家乡人亲切地称之为堆子。

土坯茅草房就坐落在堆子的顶端,南面朝阳,北面则是一派自然风光。西边的房间里,南墙上留有一个简单的,而东边的房间里则有一个四方形的窗户,增加屋内的光线。课桌是用泥巴砌成的长条台子,南北排列,中间留有走道供学生出入和老师走动。那些凳子,都是我们自家带来的。

堆子距离淮河很近,仅几百米之遥。老辈人传说堆子有神奇之处,因为它的下方就是水,汛期时河水上涨,堆子仿佛水上的大船般随之升高。即便淮河发再大的洪水,堆子也从未被淹没。每当夜深人静时,人们说金鸡儿会出现在堆子上,甚至还有古董埋藏于此。在我的记忆中,那片瓦砾、破碎的罐子和螺蛳壳等,总是让我觉得脚下的土地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和神秘。

那时的学校与其说是一个教学点,不如说是一位老师的独角戏——既教语文又教数学。因为学校紧邻潘庄,无门可锁、无窗可挡,所以有时会有调皮的孩子在里面嬉戏、甚至把羊群赶进去。夏秋季节,老师常在户外的大树下教学,挂起小黑板,让学生们围坐听讲。

升到二年级时,教室迁移至王湾村民组内。新的教室紧邻饲养室和厕所。虽然偶尔有蛆虫打扰课堂,但老师依然认真负责地教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这些孩童也学会了认真听讲、渴求知识。我们幼小的心灵中萌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

到了三年级,教室终于搬进了大队部的砖瓦房里。那时的教室与之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长条石板拼成的课桌、长条凳、可以开关上锁的门和木制窗棂等设施一应俱全。进入初中后,教室变得更加宽敞明亮、气派非凡。红色的大门、明亮的玻璃窗户和带有抽屉的课桌更是让人眼前一亮。

当我初中毕业离开母校时,心中充满了遗憾和不舍。但即便如此,我仍时刻关注着母校的发展。在九十年代中期,在尊师重教的推动下,母校的中小学相继建立了教学楼、宿舍楼和实验楼等设施齐全的建筑群,为学子们提供了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而我个人也通过自学之路走进了单位成为了一名为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