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稳层配合比 5%水泥稳定碎石配合比
设计要点
1.1.1 设计时,需依据路面结构计算结果,合理确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层数及分层厚度,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1.1.2 选用骨架密实型级配作为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级配类型,以保证其稳定性和耐久性。
材料选择与控制
1.2.1 必须严格控制水泥的剂量,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前提下,应优先选择强度等级为32.5或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初凝时间应大于3小时,终凝时间在6至10小时之间。若掺入缓凝剂,需进行试验验证,并确保其指标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的规定。
1.2.2 细集料中的粉尘含量必须严格控制,不得超过12%。
1.2.3 混合料的含水量应严格按照水泥稳定碎石的配合比设计来控制。拌和后的含水量应略高于最佳含水量,通常在最佳含水量的±0.5%范围内,以确保在碾压时达到最佳含水量。
施工过程规范
1.3.1 在开始水稳基层的施工前,必须确保路基或下承层的交验符合《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的规定。表面应平整、密实,无松散材料和软弱点,并在摊铺前进行洒水湿润。
1.3.2 在大面积施工前,应先进行试验段铺筑,了解工序的衔接和施工延迟时间情况。根据试验结果和现场检验情况,确定适宜的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养护等工艺。
1.3.3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应在场站进行集中拌和。在正式拌和前,需调试厂拌设备,确保混合料的颗粒组成、水泥和含水量(根据施工气温调整至最佳含水量)均达到规定要求。当集料颗粒组成发生变化时,需重新进行设备调试。
1.3.4 分层摊铺施工时,底基层宜采用摊铺机进行摊铺,上基层亦然。若道路幅宽超出单机最大摊铺宽度,则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同时进行摊铺。施工过程中需随时检查整平板前来料高度及控高传感器状况,避免出现较大起伏。
1.3.5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应按照特定顺序进行碾压,即钢轮压路机稳压、弱振动碾压、强振动碾压及胶轮压路机收压。碾压过程中需确保横向接头幅间错开。碾压完毕后应及时采用节水保湿养护膜进行覆盖养护,以保持表面湿润。
1.3.6 施工时需合理,确保底基层与上基层的摊铺碾压衔接紧密。成型后的养护期不得少于7天,期间应严禁车辆通行,避免损坏。期满后应及时进行封层处理。
1.3.7 如遇局部基层不平整问题,严禁采用薄层贴补方式进行找平。应在上层施工时增加相应的结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