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而薄发前一句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1037年至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被誉为文化史上的通才与全才。不论诗词歌赋,还是书法绘画,皆展现出其卓越的造诣。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述,包括诗、词、散文及书画作品等,总计逾两百万字。其成就与其勤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习惯密不可分,他坚信“学必始于观书”,积累了丰富的治学思想。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一理念,源于苏轼对治学的深刻洞察。当时士风中滋长了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之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以此为题,强调了广博学习与精取的关系。即要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并在此基础上谨慎选择、精炼表达。
苏轼的治学方法讲究厚实与精炼的平衡。他认为,要达到从容“约取”与“薄发”的境界,必须以“博观”与“厚积”为基础。在《与张嘉父七首》中,他以富人筑大宅需储材充足为喻,阐释了“博观而约取”的重要性,即只有积累足够的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著作。
苏轼一生践行着这一治学理念。他强调读书是治学之根本,不仅读,还广泛涉猎诸子百家、经史子集。他在年轻时就已博通经史,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这使他在治学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并写出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等重要著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轼在治学过程中注重熟读深思。他主张“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即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式学习。他倡导的读书方法包括“一生日课”、“一书数过”以及“一意求之”。他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书籍,对《汉书》、《周易》等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究,并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现实针对性。他的诗文著述中体现了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对新政流弊的针砭以及对安危的关注。他的和史论大都反映现实、切中时弊,以著书立说为武器针砭时弊、奉献。他的《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奏为法外刺配人待状》等文章都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施政理想。
苏轼的学术著作如《东坡易传》、《东坡书传》、《论语说》等,都是他传承文化、揭示圣道的重要作品。他坚信自己的著作能够担负起传承文化命脉的重任,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