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标准配方_四逆汤的配方组成和用法
四逆散频繁地出现在俞老的方之中,它如同一把多功能的利器,在调畅气机和调和各种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方源于我国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虽然因历史久远及战火影响,张仲景的原版已不可考,但现今通行的宋本《伤寒论》中仍然收录了四逆散的相关内容。
尽管其条文简洁,描述的病状如“少阴病、四逆”等看似笼统,但四逆散所组合的物并未涉及少阴经的品,也没有回阳救逆的功效。这使得后世医家在理解和归类上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少阴病篇的内容,也有人认为应属于少阳病或厥阴病篇。清代医家柯韵伯便提出,关于四逆散的条文中缺乏主证,更多的是或然之证,因此推测“四逆”的描述可能存在缺失。其根本病机在于郁而不达。
俞老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四逆散由柴胡、芍、枳实和炙甘草四味物组成,重在疏肝行气、升举阳气、理气止痛,同时也有清热、止汗、治心悸之效。这四味物共同作用,意在实现“疏通”的目标。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其主要作用于厥阴肝脏,调节肝脏的气机。通过分析物的功效和比重,可以推断其病机为“郁”,即因郁而导致的四逆和其他症状,如咳、悸、腹中痛等,都是由阳气郁滞所致。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虽以“少阴病”开头,但治疗的重点实际上是调节厥阴肝脏的气机,这是由肝肾的生理特性所决定的。治疗时主要借助疏通厥阴肝气来达到开达疏散少阴郁的目的。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喜舒畅而恶抑郁,顺从其生理特性进行治疗可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逆散中的物各具特色。柴胡作为君,既能疏肝理气、升举阳气,又有清热透邪之效;芍则为臣,益阴血、柔肝阴;枳实降气散结,与柴胡一升一降,协调枢机;炙甘草作为使,虽在此方中作用看似平凡,实则极妙。
这四味物合用,俞老认为其能使得升降有序、气血同调、枢机得开、气机得畅。因此无论遇到何种症状,他常常以此方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若伴有血瘀,则合血府逐瘀;痰湿重者配合枳术散;气滞者则配合莱菔子。使用四逆散时需把握其基本病机为“郁”,重视气机的升降浮沉。以“通”为立法原则,疏肝郁、理肝气、畅气机,治疗以肝气郁结为主要病机的疾病。
在俞老的众多医案中,四逆散都起到了关键作用,可称之为俞氏医方中的“灵丹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