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奥而有哲理的古文 有深度有哲理的古文名篇


回首历史长河,曾经有过这样那样的言论,妄图抹去我们深厚哲学的根基。竟有人声称我国虽历史灿烂,却无真正的哲学。令人惊讶的是,国内不少声音竟也随波逐流,附和着这样的观点。

自晚清时代以来,我们的文人墨客,似乎常常处在一种谦逊或被束缚的状态。

如果按照哲学的视角来看,我们的文人应有自己的声音。

需知,我们与西方人有所不同。西方常常热衷于著作的堆砌,书本厚重得让人心生畏惧。相反,我们的先知们显得更为聪慧。他们选择以简短的故事、寓言和诗歌来传递智慧,这样的形式既易于理解又易于传播。

毕竟,若作品无人问津,那又何必长篇大论呢?

人的哲学就隐藏在那些代代相传的故事、寓言和诗歌之中。尤其是诗歌,寥寥数语背后往往蕴深邃的哲理,读来总能让人有所感悟。

以宋代苏轼的诗句为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描述了当我们身陷其中时,无论如何都不能全面认知一个事物。因为此时我们自身就是事物的一部分。

佛家有言:“不视、不闻、不想、不语即为不惑。”唯有跳出局外,方能在现世生活中不迷失自我,也不使众生困惑。

再看宋代杨万里的诗句: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人生就像诗中所描述的“万山环绕”,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置身其中。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便如“一山放出一山拦”,关关难过却又关关过。

细思量之,人生不就是如此吗?

无需急于下山,亦无需畏惧困难。放慢脚步,让日子从容些。虽然一山过后又是另一山,但这不就是人生的真谛吗?若不然,我们何须来到这世间。

再观明代王阳明的诗句: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有人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我们常嘲笑“夜郎自大”,却忽视了大多数人多数时候其实都是自大的夜郎或井底之蛙。我们常被自己的认知所束缚而不自知。

正如王阳明十二岁时所写之诗所表达的那样,人们往往被自己所知、所闻、所见的局限所束缚而不自知。这与现代的孩子因“山近月远”而认为“山大于月”的认知是不同的。

然而这样的认知是否也是一种无形的束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