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子推不言禄 介之推不言禄原文


晋侯赏赐那些跟随他逃亡的人,介之推却并不言语禄位之事,禄位也没有赐及他。

推言道:“献公的九个儿子中,只有君侯还在。惠公与怀公无亲族支持,内外皆弃之。天未绝晋,必会有主。主晋祀者非君侯莫属。天意已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是,岂非欺人?窃取他人之财,称之为盗。何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下义其行,上赏其奸诈。上下相蒙,实难共处。

其母曰:“何不亦求之?若不得赏,岂不怨怼?”

介子推回答:“即使求得赏赐,也只是更加凸显怨言。且此举不合道义,宁可不食君之禄。”

其母又问:“倘若君侯知晓此事,又会如何?”

介子推答道:“言语是身形的装饰。若身欲隐匿,何需文饰之饰?此乃求显耀之举。”

其母了解后说:“若是真能如此,我愿与你共隐。”于是母子一同隐居,最终逝世。

晋侯寻求介子推未果,便在绵上(地名)为其设田亩,以此志纪念他的过失,同时也为善人立标。

此文风采卓越,刻画出一位超凡脱俗的君子形象。在众人争名逐利之时,他不居功自傲,甚至不屑提及自己的功劳。他的品质如同世外高人,超脱于尘世纷扰,心地清明如雪。

回溯历史,春秋时期的故事充满了兄弟间的争斗与王室内的纷争。说到晋太子申生的不幸遭遇,公子重耳的逃亡生涯更是斑斑。当年他带着随从逃至卫国,其中一随从因失望生怨,偷走重耳的财物逃离。而当重耳饥饿难耐时,介子推却割股为肉汤以解其饥渴之苦。

重耳后来成为晋君,对于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却未曾重赏。介子推的忠诚中透露出一丝的偏执与。其后的选择隐居不仕也显示出他性格中的任性一面。

虽然介子推的行动在当时或许被视为忠诚的象征,但在今人看来也难免觉得过于激烈。换位思考,若是他人处于的位置面对这样的忠诚,或许也会感到不安与困扰。

母子二人的选择也反映了另一种人生哲学——不慕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而晋侯的作为也说明了者有时为了维护自身的形象和名声会采取某些权宜之计。

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几个孩子之间的微妙互动折人性中的小我欲望与大我选择的对比。而那些历史的片段也如同生活中的小故事一样,给人以启示——忠诚虽可贵但需适度。

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故事虽已远去但留给我们的思考却仍然鲜活。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并引以为鉴在生活的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