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至的简笔画 冬至绘画简单又漂亮
冬至时节,消寒赏读梅花诗:小斋之内,日日涂抹胭脂,恰似春风得意时。
冬至之际,长江中下游地区草木缓缓凋零。晴日之下,虽不觉严寒,但春光尚远。河堤边,地菜茁生,为包饺子提供了天然的食材。梅花偶尔绽放一两朵,令人产生错觉,仿佛已至初春。
古人智慧中,数九是劳动在生活劳作中总结出的计算冬天的方法。此法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宗懔在荆楚地区记录了“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的风俗。
数九的传统可能在荆楚一带起源,与地方或民俗有关,后随融合传至他地。随着隋唐统一,此法逐渐传至北方。
民间有两种常见的数九方法:一种以冬至日为九九之始,另一种以冬至后的壬日为进九首日。尽管存在差异,但都寓意着对春天的期盼。
古人以梅花消寒图的方式度过寒冬,这种方式流传至今。梅花图中的每一瓣都代表着对春天的期盼和坚持。每天涂抹一瓣胭脂,看着梅花逐渐绽放,便仿佛看到了春天的到来。
“试看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现。梅花点点无余白,今朝始见杏花现。”元朝杨允孚的诗句描绘了这一等待春天的过程。
明朝时,民间流行画梅花消寒图,以此记录时间的流转和春天的到来。
到了清朝,无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热衷于庆祝冬至和绘制消寒图。其中不仅有梅花,还有各种诗篇和消寒图的制作方法。
金寄水在《王府生活实录》中录入了两首他亲见的梅花消寒诗,这些诗作平易生动,让人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春天的期盼。
孩子们和大人一起在梅花上添上一瓣胭脂,并诵读这些诗篇,将画梅花的乐趣融入日常生活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耐性,也给了他们一种期待和坚持的力量。
回到最初的问题,无论是从冬至日开始数九还是从冬至后的壬日开始,都不会影响我们对春天的期待和等待。
而今年特别的是,2020年冬至正好与壬日相遇,这让我们更容易开始计算九九和绘制消寒图。
无论是上海宝山的梅花虬枝还是其它地方的冬日景色,都让人期待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