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名词解释_生理学中条件反射的名词解释


在清代的历史篇章中,曾经有一幕戏剧性的插曲发生在一位地主与其门前的穷人之间。当时,郑板桥,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对地主的傲慢行为心生不满。他巧妙地利用一根柳条,对地主的毛驴施以抽打,每抽几下便对毛驴行一个礼,而后每次见到这番动作,毛驴便会被惊吓得不安起来,从而把驮着的地主摔落地上。此等手法使那地主不得不改变了命令穷人向他弯腰行礼的恶习。

这其实揭示了条件反射的建立及其应用原理。

虽然我们早在曹操的“望梅止渴”故事中就已巧妙地运用了条件反射的原理,但这个学说的正式提出却是在数个世纪之后,由一位苏联的科学家所提出。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至1936年),是前苏联的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同时也是高级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俄国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目睹病患的痛苦,便立下决心要研究的奥秘,帮助人们过上健康、聪明和幸福的生活。

巴甫洛夫的研究生涯历经三个阶段,从研究血液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到后来专注于系统研究。最终在1904年,他因对消化系统的深入研究而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此时的巴甫洛夫已经53岁,此荣誉对他而言可谓实至名归。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提出了一个看似微小却充满深意的问题——唾液是如何流出来的?

面对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巴甫洛夫并未轻率对待。他立即与助手们布置起实验室,开始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他选择了一作为研究对象,在狗的颊部开一个小孔,将一条唾腺的唾液引外部,并利用一个专门仪器来记录唾液的滴数。他们将狗安置在一间无声音的房子里,记录着狗进食、睡觉时唾液的情况。

“动物的每一项活动是如何被支配的呢?”巴甫洛夫开始向更深入的问题发问。他与助手们一同探究动物的生理反应和外界刺激的关系。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他们发现:只要经过一定的重复刺激,即使是看似不相关的动作和信号也能引起动物的反应。这就是巴甫洛夫所称的“条件反射”。

除了具体的条件反射外,巴甫洛夫还观察到人类特有的语言反射能力。这让他提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人们可以通过语言进行复杂的交流和反应,这是动物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