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是快乐的 给予是快乐的保罗是怎样的人


实践智慧与勇气,这是古希腊的遗训;而追求快乐,则是文化的独特追求。

影视中的亚里士多德形象。(奥利佛·斯通执导的电影《亚历山大》中,克里斯托弗·普卢默饰演亚里士多德。)

曾在东北部的一次童子军活动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精神。男孩们身着,徽章旁缝着星条旗贴布,我们一同在一面巨大的前背诵效忠誓词,向上帝祈福,感恩一切赐予,并祈求力量与庇佑。童子军的守则铭记于心:值得信赖、忠诚、乐于助人,以及……快乐。

作为一名哲学学者,我曾深受尼采思想的影响,将快乐比作早产于斯多葛和教短暂约会的病弱孩子。但某天我意识到,“快乐”其实是被运至的英国孤儿,它在抱枕、咖啡杯和拖鞋中寻找生存的土壤,并深深扎根于的土壤中。

古希腊人提到了四种美德:节制、智慧、勇气和正义。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行为的好与坏并不一定与我们的感受直接相关。他强调,好的行为往往不会立即带来好的感受,但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大多数时候找到这个“中道”并不容易。但亚里士多德说,即使如此,我们仍应选择良好的行为。

斯多葛者指出关注自己的感受是接近快乐的真谛。他们相信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态度,但并未曲解为可以一味地追求快乐。例如,马可·奥勒留在其《沉思录》中的某些翻译将“εὔνους”(意为good-minded)翻译为“cheerfulness”(快乐),这或许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影响。

在斯多葛学派美德的基础上,徒们加入了信、望和爱。这些都是与我们可以自己实现的耐心和正义不同的上帝的恩赐。就连也没有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快乐。他的更多的是关于如何在禁食时不显露沮丧,而不是童子军对快乐的定义。

英国中将罗伯特·巴登堡发起了童子军运动,旨在传播优秀的教价值观。快乐和其他美德很快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并在1916年影响到了。英国童子军协会后来放弃了强制快乐的理念,反映了当代英国文化的变化。

童子军将快乐与积极态度联系在一起,鼓励童子军寻找生活的光明面,愉快地完成任务,并帮助他人快乐。一个优秀的童子军相信快乐的感染力。

强制他人快乐是不明智的,因为这不会带来真正的快乐。

苏格拉底在《会饮篇》中提到,我们往往被自己所没有的东西所吸引。营销和生产的背后,心理学家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这种无处不在的焦虑、抑郁和不安。许多人可能天生就不快乐,但却被“为自己的幸福负责”的观念逼着微笑。

有时我们会发现,在某些中产城市里,消费文化迫切地想要实践诸如“永远积极向上!”这样的格言。家居商店到处都是这样的提醒,但这些与真正的快乐和智慧毫无关系。看看丹麦吧,他们并不特别快乐,但如果数据可信的话,他们比许多人都更快乐。

贝登堡了解这一点。他让童子军们记住,当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时,应有策略地应对。尽管如此,童子军守则中的快乐仍被一些人视为一种美德。

在文化中,对快乐的追求往往达到了一种近乎病态的程度。这种对快乐的执着可能就像这个的独特精神特质一样根深蒂固。要成为真实的人,可能需要先放弃将幸福视为一种态度的观念。

放弃对保持快乐的执着,就意味着接受自己的平凡、普通和有弱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体验深刻的情谊和爱。如果我们能学会分享他人的苦难,而不是他们振作起来然后离开,那么我们就有机会体验到真正的情谊。

编译自aeon.co网站的文章,标题为《不论T恤怎么说,快乐不是强制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