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月是天上月 张爱玲 张爱玲关于月亮的描写
张爱玲的作品中似乎钟爱描绘蓝月意象,其小说中常不经意地透过主人公的视角描绘出蓝月亮的情景:
“当月色洒落,乔琪在月光的引导下悄然而至,又在月光的陪伴下悄然离去。当月亮悬挂天际,他便从微龙的阳台上攀爬至对面的山崖。丛林中潮气未散,交织,虫鸣与蛙声相互应和,犹如一只巨大的锅,煮沸着一切。而那蓝幽幽的月亮仿佛一团蓝色的火焰,缓缓地照亮着这片天地。”
――节选自《沉香屑·第一炉香》
“她令老妈子退下,独自坐在那里晾发。炎热的天气使她的头发变得油腻且稀疏,如同一袭黑丝披肩。突然间,她惊觉自己的脸庞映在对面的房屋玻璃窗中。只有一张脸,伴着一个带有蓝调的月亮,在黑暗的玻璃上轻轻浮动。虽然远看依然年轻,神秘而美丽,但她试图向那面微笑挥手时,却感到了莫名的恐惧。”
――节选自《怨女》
蓝色的古典底蕴
据《说文解字》所述,“蓝”字源于染青草之色,“黛”则指画眉之黑。蓝色自古以来常与自然紧密相连,蓝与黑两色在古人的笔下常被交织描绘。如诗中所言:“山含黛色水潋波”,“泼黛揉蓝画不成,暝色仍含紫。” 月亮在古人眼中,时常带有蓝色的调子,澄澈的江水、远山含黛的景象,仿佛一幅古典的山水画作,充满了古人对悠远与淡然的追求。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月之礼所用的是羊和彘等牲畜。而古人所称的“月白”,乃是一种介于蓝色与白间的色彩,如同月光般澄澈、洁净。在古人的眼中,月亮常常是白中透蓝的色彩,带着淡淡的忧愁。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寄托淡淡思绪与感伤的月白描写屡见不鲜。
不论是悠然自得还是浅浅忧伤,都反映出古人对世态安稳的向往与追求。这种心境既为男性提供了生存的智慧与准则,如陶渊明般避世自娱的入世态度;也为女性提供了生活的策略与智慧,她们依靠家庭之庇护,享受着小小的幸福与满足。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亦体现了这种追求与寄托。
月之魅力跨越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蓝色月亮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和浪漫的诠释。“超级蓝色血月亮”这一英文术语所描述的特殊天象,当一季现三次满月时,第三次满月即被称为“蓝月亮”。这是一个罕见的自然现象,每隔两三年才会出现一次。因此天文学家便以“蓝月亮”这一神秘又浪漫的名字来命名它。
尽管脱离了文化的语境,但在西方民间也流传着关于蓝月亮的传说。据说它能够预兆某些灾难的发生。历史记载中,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导致大量火山灰飘散至大气层高处,当时的人们便看到了蓝色的月亮。
尽管科学的发展逐渐揭示了这些神秘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但人类对未知和神秘的追求似乎从未停止过。张爱玲虽受过西方教育并喜爱西方式的哲学分析方法但她在描绘蓝月亮时还隐含了对主人公命运悲剧性的启迪和解析。
这种从文本揭示到读者自我解读的双重交织让读者感受到更为深重的压抑和悲切之情。
总的来说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张爱玲以其特有的方式将蓝月亮这一元素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