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什么意思 海绵城市理论是什么


恩格斯曾经指出:“不要过分沉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之中。每一次的胜利,在初始阶段似乎达成了预期的效果,但随后可能引发意料之外的影响,自然常常会抹平我们最初的结果。”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扩张,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共性问题愈发突出,尤其是“武汉观海”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时,城市的洪涝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海绵城市,作为一种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更是从源头上缓解了城市内涝、减少了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了珍贵的水资源,同时也保护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一、海绵城市的定义阐释

为何众多城市面临缺水之困?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水泥地面的扩张,侵占了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等能够涵养水源的自然空间,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当下雨时,这些水源只能被当作污水排走,导致地下水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城市缺水问题,我们必须遵循自然的规律。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它象征着城市如海绵般具备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这一概念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根据国际上的定义,它是在下雨时能够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释放并利用蓄存的水。通过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实现雨水的自由迁移,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结合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此举不仅促进了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还逐步实现了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效应有所缓解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并非重来,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补充和“减负”,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自身的功能。在建设过程中,需综合考虑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的各个环节。

保护现有的河网水系、湿地、绿地等城市雨水滞纳区是首要任务。对于已被的区域,应采用生态手段进行恢复,以增强城市滞纳雨水的能力。海绵城市建设的精髓在于尊重水、尊重表土、尊重地形、尊重植被,其核心目标即是与自然和谐共存。

三、海绵城市的价值体现及建设方向

海绵城市通过植草沟、渗水砖、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避免了洪涝灾害,还强化了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城市海绵体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以及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从而提高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了内涝的压力,使雨水得到有效的循环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和风貌,还体现了显著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它提高了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采取了多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如防、排、蓄、滞、处理、回用、环保等,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以天津桥园城市海绵系统为例,其建设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城市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上,以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为主要任务。

海绵城市在水资源配置、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我们应充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能力,挖掘并深化生态智慧的应用,为当今的城市雨洪管理实践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