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首的意思_稽首用于什么场合


稽首

在古代,礼仪是人们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人所遵循的礼仪制度,在《十三经》中得到了详尽的记载,其中包括《礼记》、《周礼》和《仪礼》三本经典,它们详细介绍了古代的各种礼仪规范。

在众多的礼仪之中,跪拜礼因其恭敬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九种。这在《周礼·春官·大祝》中有明确的“九拜”之说,而稽首则是这九拜中最为恭敬的一种。唐代学者贾公彦曾对稽首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稽”是稽留的意思,即头触地的时间较长,这便是稽首之礼。他还提到稽首是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的礼仪。

除了在礼仪场合现,“稽首”一词在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如在《素问》和《灵枢》这两部医学经典中,多次出现“稽首”的描述。在讨论医学问题时,黄帝与岐伯、鬼臾区等明医的大臣之间常常以稽首作为敬礼的方式。有趣的是,《素问》中岐伯向黄帝稽首七次,而黄帝向岐伯稽首仅一次,这与贾公彦所述的“臣拜君之拜”有所差异。

“九拜”中的第二拜名为顿首,郑玄对此解释道:“顿首,即拜时头叩地而即抬起的动作。”它与稽首的共同之处在于头都会触地,但区别在于是否会停留。若头触地后有所停留的便是稽首,而不停留的则为顿首。第三拜名为空首,也是头触地的动作,但因头不着地而得名。

“九拜”中的前三拜属于“正拜”,即正式的拜见礼。而其他的如振动、吉拜、凶拜等,则多是在遇到吉凶之类事情的场合中使用。

从古人的礼仪中,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交往习惯。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尊敬和谦逊的追求,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无论是在古代的礼仪场合,还是在医学经典的讨论中,“稽首”及其他拜见礼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古人交往中的一种形式,更是他们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