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鸢是什么意思 纸鸢的象征意义


风筝,亦称纸鸢,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木鸟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巧匠鲁班用竹子制成雀鸟模样的东西,曾翱翔天空三日之久。宋人墨翟亦受其启发,创制了木质飞鸟,称之为“墨子木鸢”,其名沿用至今。

到了汉朝,随着纸张的发明,飞鸟的材质变得更为轻盈,便有了“纸鸢”的称呼。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李邺在纸鸢上添加了竹制笛子,使其在天空中发出悦耳之声,与古筝音相似,于是纸鸢更名为风筝。

古代的风筝,不仅仅是娱乐工具,还具有多种实用功能。

在战乱时期,风筝曾被用于传递军情。战国时期,人们就利用不同颜色和种类的风筝向友军或盟军发送信息。

明朝时期,风筝甚至被用于军事目的,装载炸以火攻敌阵,史称“神火飞鸦”。

南北朝时期,风筝又成为求救的工具。例如侯景之乱时,南梁武帝萧衍被围困,便利用风筝传递诏书寻求援助。

《新唐书》中记载了一次利用风筝传递信息的英勇事迹。唐朝末年,守将张伾利用巨大的纸鸢越过敌军阵地,将重要信息传至援军。

东晋时期的家葛洪进行了高空测试,创造了一种类似于风筝的“飞车”,能升至高高的空中。而《资治通鉴》则记载了风筝载人载物的功能,能够越过险阻和山川河流。

随着时间推移,风筝从王公贵族的庭苑传到了民间,成为人们放逐霉运、春游嬉戏、健身娱乐的佳品,深受老少喜爱。

历史也有残酷的一面。北齐文宣帝高洋曾用风筝作为,残忍地让囚犯乘着纸鸢飞下高楼。

也有传说元韶与元黄头利用风筝逃亡的故事,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希望。

清朝时期的一则离奇的风筝载人事件更是引人入胜。《清稗类钞》记载了康熙年间一位渔夫捡到一个被风筝带下的婴儿的故事。经过一番波折的调查与对质,县令最终判定孩子归渔夫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