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素纤维板_纤维板的优缺点
在蝴蝶的Innerforce系列球板中,ALC凭借石川佳纯、李尚洙等知名选手的使用而声名大噪;而Innerforce ZLC及后续的Innerforce Layer ZLC,作为大满贯得主张怡宁所使用的ZLC型号的持续升级,同样吸引了马特内、丹羽孝希等名将的青睐。相较之下,Innerforce T5000虽然关注度稍低,但它的拥趸者却有着独特的体验。
细细品味,这款球板其实对业余选手而言十分友好。
特点关键词:弧圈化、旋转强烈、容错率高
附加信息
在2012年的那场业余联赛中,当笔者以2:10的劣势面对一位本地高手时,逆风翻盘的契机就出现在这位高手所使用的直板Innerforce T5000上。虽然编织碳通常给人的印象是硬实,但对方的高吊球旋转特别强,速度却不显得特别快。当时,笔者手中的同系列Innerforce ALC则是早期版本,还未有Layer技术的加入。
之后有传闻称,曾见过庄智渊使用这款绿色手柄的球板。起初疑惑庄先生更偏爱外置纤维板那种干脆直接的出球方式,但后来证实:他实际上使用的是另一款外置纤维板的波尔T5000。
技术参数
结构:采用林巴面材搭配阿尤斯力材及T5000碳素层和大芯设计。
厚度:规格为5.7mm;类型属于OFF+。
主要特性解析
旋转性能:此款球板在旋转方面表现出色。
得益于5.7mm的薄板设计,其形变容易产生,林巴面材的软性及持球能力与阿尤斯大芯的蓄能和相结合,加上纤维的内置强化,使得球板在“抓球”时感觉更为强烈。
速度表现:拉球时,其速度并未追求极致快速,但在弹击时却显得轻快稳定。
考虑到纯碳素底板的特性,尤其是编织碳和短切碳带来的失速感,Innerforce T5000在拉冲时较之ALC和ZLC稍显缓慢,但吃球感更为突出。这表明其碳素层的内置设计优化了手感和弧线。
弹击时的速度令人满意,其倾向性明显且容错度相对较高。
力量表现:虽厚度未达6.0mm,但阿尤斯大芯的加入仍使得其力量表现不错,只是相较ALC和ZLC少了些直接的冲击力。
视觉感受
它的外观给人一种不错的手感体验,且性能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更为友好。
该款球板拥有强大的吃球能力及较高的容错度,无论是在拉球还是弹击时都能有很好的表现。特别是弹击的稳定性和清晰度在ALC之上,但略逊于ZLC。它善于通过制造弧线和强烈的旋转来限制对手。整体感觉在ALC和ZLC的基础上更接近OC化、弧圈化的趋势,更为柔软且抓球感更强。
它有助于各项技术的均衡稳定使用。尽管它并非纯木球板,但其出色的上台率使其在摩擦和击打之间切换得心应手,减少了失误的可能性。对于习惯使用纯木球板的玩家来说,这款带有内置碳素层的纤维球板能够轻松过渡。
T5000碳素层的内置并没有带来硬化的感觉,而是对手感和弧线进行了优化。对于追求强烈的二跳杀伤力的选手来说,可能更倾向于选择ALC和ZLC。因为T5000的二跳冲击力并不突出。然而在连续拉的稳定性、摩擦球和制造弧线的便捷性方面,它都展现出更加平易近人的特性。
撰稿人:黑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