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主要内容 琐记人物形象
琐记,即记述平凡琐事之篇章。在《琐记》这篇回望式散文中,鲁迅笔下所勾勒的是自己离家求学的轨迹,及此间的思想成长和情感沉淀。
身处故土,鲁迅面对着冷漠与束缚,内心深处泛起波澜。面对家道中落、族人冷漠的境遇,他心生决然:“好。那么,走吧!”
鲁迅家族的遭遇并未换来同情与帮助,反而遭遇了落井下石的目光。市侩之人的自私与冷漠,让鲁迅更加坚定了离开故土的决心。他寻找新的希望,寻找那些被S城人诟病的存在,无论其为世俗眼中的“畜生”或“魔鬼”。
厌倦了屈辱与无聊,鲁迅决定挣脱束缚,追求更广阔的天空。这是《琐记》中的初念。
当鲁迅面临去南京求学的抉择时,虽带有些许无奈。他眼见的绍兴城中的中西学堂并未完全洗刷腐朽之气,课程内容也未满足其要求,而且他还未曾真正脱离家乡。杭州的求是书院虽好,但其高昂的学费与家渐衰落的经济状况并不匹配。
在新式学堂的外表之下,内部依然秉承着传统与腐朽的思维。唯有跳出这个狭隘的天地,探寻更为广阔的国外环境与知识领域。这是鲁迅在《琐记》中的深邃之思。
最终,鲁迅选择离开祖国,踏上国外求学的道路。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
在这篇散文中,有两个插曲令人深思。
其一为“五减一”之事。鲁迅作为当时官派留日学生中的一员,最终只有他一人成行。其他四人的离去代表了守旧和迂腐思想的消逝。在父权社会背景下,“祖母”的阻拦虽然不无道理,但也显露出旧思想的残余。然而这也进一步体现了鲁迅的坚韧与志向。
其二为“白准备”之事。鲁迅曾向长辈请教去日本所需准备之物,并一一照做。然而到达目的地后却发现许多东西并无用处。这或许是他人生路上的一个小插曲,却也反映出他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冒险。
《琐记》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章,发表于1926年。我们看到了一个自强不息、不甘平庸、追求新知、敢于突破束缚的鲁迅形象。
总体而言,《琐记》以一种淡然自若的笔触展现了鲁迅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