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_论语中知行合一的人物
何俊,生于1963年,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国学院院长。他于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哲学专业毕业,并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及博士生导师。何教授专注于哲学与思想史的研究,其著作《西学与晚想的裂变》等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孟子曾言“心之官则思”,强调了“心”作为思考的重要性。古人所提到的“心”并非单纯指心脏,而是一种类似于大脑的概念。孟子的理念赋予了“心”自觉的认识能力,确立了其主体地位,成为思想文化中注重精神层面的传统开端。
阳明先生,作为明代中叶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孟子一脉相承,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阳明的心学不仅在传统精英阶层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普通民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于明代的思想建设、社会民智的开发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王阳学也对东亚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心外无物。这一哲学观点属于本体论范畴,构成了他对整个世界的基本看法。
第二部分:知行合一。在有了心外无物的世界观后,阳明先生进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这一理念转变了以往思想家将知与行割裂的做法,认为知与行本为一体、相互包含。阳明先生更进一步将知与行从人的行为中提炼出来,上升为一个本体概念。
第三部分:致良知。知行合一强调了知与行的本体性,但并未明确说明知什么、行什么。阳明先生晚年明确提出知行的本体就是致良知,这使知行合一的生命本体有了明确的内涵与方向。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这是一个自古以来的哲学问题,也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例如,虽然养生良方是叩齿,但很少有人能坚持每天去做,这就是知易行难的问题。
孔子的哲学以仁为核心。仁的内涵包含在“知”的基础上,一个没有“知”的人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仁者。孔子强调“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区分爱与恶,还需要有“知”来支持。
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了“格物穷理”的重要性。虽然他并非首倡“理”,但他对“理”进行了系统化的梳理和阐发。朱熹的思想为文化注入了理性的光辉。
王阳明针对朱熹重“知”的副作用,提出了“知行合一”。他认为理性若只停留在知识的探求和学问的追求上,人的精神就容易为外物所吸引而丧失自我主体性。王阳明的思想在理性的基础上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性。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内涵包括知行一体、真知真行、知行功夫和知行本体四个方面。其中真知真行强调的是一个人若真心想做某事,并不需要专门学习具体的方法和知识。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意义在于重新阐释了“知”与“行”的内涵,强化了良知的重要性,并在儒家修身传统中重筑了力行的特色。他的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过分强调良知而忽略了一般的知识层面。
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知”与“行”始终是哲学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议题。虽然存在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但都旨在引导人类更好地生活、思考和工作。
光明讲坛工作室出品
长按识别关注 望文才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