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半夜鸣蝉_清风半夜鸣蝉表达的情感


诗词,以其深厚的情感与言志的传统,历久弥新。在语文教育的领域中,统编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经典古诗词,展现了丰富的题材与跨越时代的选择。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教授好古诗词呢?近日,我聆听了一场江苏省的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课,其中一堂古诗词教学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情景交融,月下解词——抓住“月”字,初探词意

在开始学习这首词之前,我们曾学过一首诗《宿建德江》。虽然两首作品都描绘了月夜景色,但所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教师不急于将词意“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行扫清字词障碍。在熟读成诵后,对比《宿建德江》,同样是借月抒感,但情感表达却有所不同。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虽是描述普通景物,但在巧妙组合下,月之明亮、鹊之惊飞,都蕴词人的情感。

以情观景,景中寓情——知人论世,走进词人内心

课堂开始,教师通过展示插图,引导学生进入故事背景,与词人一同夜行西江,记录所行所感。通过深入引入相关资料,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词人辛弃疾。从词中的字句,学生可以感知到辛弃疾的心情变化。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反映出辛弃疾的喜悦之情。进一步结合辛弃疾的生平事迹,如他在江西抗旱救灾的故事,更能理解他为何如此高兴。

融情于景,还原词境——个性阅读,体验词中情感

在朗读指导环节,教师围绕问题引导学生悟情促读,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受到夏夜小雨带来的丝丝喜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更深入地体会古诗词的文字魅力。

吟诵诗词,感受生命图景——诵读中诗的生命

诗词的魅力在于吟诵之中。教师准确把握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词的意境。读诗学词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见到一种诗的境界。教师通过学生,引导他们将意象还原成画面、场景、情节以及生命图景,一唱三叹地品读词句,读中悟情,悟中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