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长多少千米_流域内水系形态变化
淮河,坐落东部的壮硕水系,自长江之北、黄河之南,驰骋于珠江水系、长江水系、黄河水系等七大水系之一。其发源地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西部的太白顶西北侧河谷,其干流则穿越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逾千公里,总落差达两百米。
淮河的干流可细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段。洪河口以上被视作上游,洪河口至洪泽湖出渡则为中游,而中渡以下至三江营的入江水道则为下游。淮河流域横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及山东五省,流域面积广袤,约达27万平方公里。整个流域以废黄河为界,被划分为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
关于淮河,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议题:它为何没有独立的出海口?历史上,黄河曾在1194年至1855年间夺取了淮河的河道作为其出海口,这样的情境持续了近八百年。淮河不得不在借道长江入海的过程中发展。地势平坦与季风气候导致的季节性集中降雨,使得淮河流域常遭遇“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困境。原本,淮河拥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条独立入海的河流。古泗水曾是淮河最大的支流,但因黄河的改道与夺取,其下游部分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取代。
黄河中下游的河道多次改道,尤其是黄河夺取泗水入海的行为,不仅堵塞了下游的入海通道(即今日的废黄河),还导致洪水不畅,四处泛滥,最终占据了淮河的入海河道。大量泥沙的黄水使得沂、沐、泅河无法流入淮河;淮阴以下的入海河道则被夷为平地,迫使淮河从洪泽湖南决口后流入长江。这样的环境变迁使淮河成为世界河道史上罕见的变化最激烈的河流之一。
现今,尽管黄河已改道入渤海,但淮河仍无自然出海口。河水主要依赖运河和洪泽湖进行。老黄河口的淤泥堆积使得地势东高南低,导致淮河水流向长江比直接东出更为自然。
洪泽湖的形成与黄河的改道密切相关。在1546年后,人为地将黄河引入泗水南流与淮河共同入海的过程中,由于黄强淮弱,淮河下游逐渐形成地上河。在淮河较低的地方——即洪泽湖区——积水成湖,形成了今日的洪泽湖。
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次在河南铜瓦厢决口并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济水河道为入海口。直至2003年6月28日,淮河入海水道工程正式通水,这标志着淮河重新拥有了独立的入海能力。
淮河水在历经800多公里的旅程后,将进入洪泽湖进行调蓄。洪泽湖不仅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它需承担和转移来自淮河上中游的巨大水量。湖水经过四个主要通道下泄:一是入江水道进入长江;二是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三是淮水北调分流入沂;四是新建的入海水道作为备选通道。
至于为何淮河流域不归入长江流域的问题,虽然大部分淮河水都流向了长江,但二者之间仍存在明确的生态系统差异。而且淮河自古以来就不属于长江流域,大部分水流入长江主要是近代黄河决堤及人为改道疏导的结果。虽然拥有众多支流但都使淮河形成了一个独立且完整的生态及水文系统,亦可见其为独特的江河水系之一。它尽管汇入点靠长江下游甚至共用了一个出海口但它有自己的流域系统有自己的汛期等特征。这些与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雅鲁藏布江)虽共流出但视为两条河流的情况相似也强调了即使地理上相近的水系也可能拥有各自独特的身份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