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心理学 消费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你好,我是萧莱。欢迎您的到来,愿您在我这里发现有趣的历史故事和各种实用的干货。
当前社会,无论在线上或是线下,各种销售陷阱层出不穷。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一不小心就踏入其中,待回过神来已追悔莫及。了解一些消费心理学常识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你揭秘生活中常见的11条消费心理学常识,助你识破销售套路,捂紧钱包,实现理性消费。
1. 价格尾数错觉
在商场里,我们经常能看到2498、199、9.99等价格的商品,这些看似普通的定价其实暗藏玄机。数字末尾的定价容易给人造成价格上的错觉,如2498约等于2400,以及9.99与10块相差甚远,这样的定价策略能极大地促进交易的成功。
2. 配套效应
当你得到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空鸟笼时,你可能会为了使用这个鸟笼再去买一只鸟。这种效应提醒我们,在获得一件新物品后,我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添加更多原本不需要的物品。
3. 贝博规律
一次大的刺激过后,再小的刺激都变得微不足道。这一规律提醒我们,在面对消费决策时,不要让一次大的消费决策影响了对其他较小消费的判断。
4. 宜家效应
让消费者参与劳动,他们会更加喜欢这个产品并高估其价值。宜家就是通过让消费者自己动手组装家具,增强其对产品的喜爱和价值感。
5. 诱饵效应
商家为了引导消费者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决策,常会提供一个“诱饵”产品。比如,《经济学人》杂志的电子版与印刷版双订阅策略,其实大部分人只选择了双订阅,而价格却与单独订阅相差无几。
6. 目标趋近效应
人们为了不浪费之前付出的成本,往往愿意在最后阶段付出更多。比如奶茶店的免费盖章活动,当消费者消费到一定数量后,往往会为了集齐印章而继续购买。
7. 中间项效应
在点餐或购物时,商家常常会将价格分层次摆放。中间的价位既不太贵也不太便宜,给人一种适中的感觉,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这个价位的商品。
8. 互惠原则
如果接受了别人的好处而没有回馈,很多人会感到有负感。商场利用这一原则,如免费试用、样品申请等活动,刺激消费者进行购买。
9. 心理账户
人们为不同类型的事务设置不同的心理账户。商家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账户,设计相应的营销策略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10. 稀缺原则效应
机会或产品的稀缺性会增加其价值。如钻石的营销策略就是通过控制产量来制造稀缺性,从而提高其价值。
11. 商场小诱惑
商场里的一些小策略如将利润高的商品放在显眼位置、设置等待结账时的即时购买区等,都是为了增加消费者的购买量。
通过了解这些消费心理学常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钱包,避免被商家的销售技巧所蒙蔽。记住,只买我们需要的那件商品。
往期干货文章与历史文章精选请点击相应链接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