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然的近义词 突然的近义词


第五章:姓名称谓

古代的姓名学,博大精深。以秦始皇为例,他的母姓赢,父氏赵,名政,完整的名字即为赵政,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秦始皇"。"赢政"这种方式的"姓名",在汉代就已不常见了,西汉及以后所谓的"姓",往往仅指父系一脉相承的族号。

值得一提的是,汉以后,"姓"这个字逐渐演变成父系血缘的代号,而"氏"则从代表父系血缘的名称转变为表示母系或宗族支系的标志。比如刘姓人家的女儿嫁到陈家,便可能被称为刘氏或陈刘氏。这种涵义和指代关系的演变至今仍为学术界所探讨,虽然至今尚未见到任何学术解释能得到广泛认可。

上古时期,姓和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人有姓有氏,这是旧时族谱的制度。姓是一号,氏则是姓的分支。在商周时期,贵族有姓氏,而平民往往没有。贵族中的女子常称其姓,男子则称其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区别贵贱的。

周代的姓氏制度与制度、宗法制度密切相关。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的姓氏如姬、姜等,异姓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等。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待嫁的女子若需加以区分,则会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等排行。

关于称呼妇女,古时可以在姓下加"氏"字,如武姜氏、敬赢氏等。在某些情况下,"族"和"氏"是同义词。春秋战国时期,男子常在字前加"子"字以示尊敬,如孔子、孟子等。

在古代帝王的谥号中,也有着丰富的学问。谥号是后人对死者的评价和总结,不同的谥号代表着生前的不同行为和品德。如"文"、"武"、"景"等字通常用于表扬帝王的行为和品德,"厉"、"灵"等字则是批评的意思。另外还有庙号、尊号、年号等称呼方式,各有其独特的含义和用法。

在古代的姓名文化中,还存在着别号(别字)。别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可能是三个字以上的长号,如葛洪自号抱朴子;也可能是两个字的别号,如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这种别号在应用上与名和字有所不同,甚至有时会以称号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