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降大任于斯人也 斯人什么时候改成是人


对于这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是人也”,到底哪一个字才是正确的呢?

近日,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必背古文,但不少网友在背诵时都认为自己背的是“斯人也”或是“是人也”。

经过多方考证和查阅历史资料,发现从古至今的版本记录中,都是以“是人也”出现。不论是1961年开始的人教社版语文教材,还是宋代朱熹和赵岐的注解本,均采用“是人也”的说法。

那么,为何会有如此多的“斯人”记忆偏差呢?其实,“是”与“斯”二字都有“这”的意思,很有可能是在民间口口相传的过程中,产生了微小的偏差。

对于这种集体记忆的差异,有专家指出,这可能与心理暗示和性错误记忆有关。人们往往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就可能误导了原有记忆的真实性。

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从意义上来讲都是对的。这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让我们对背诵经典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对此,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猜测。有的网友认为可能是受到了部分教辅和电视节目的影响,有的则提到了“曼德拉效应”,即对事情持有错误的印象。但无论如何,这样的考证与探讨,都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过程。

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00后”,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集体记忆。而这样的记忆,或许会在时间的推移中慢慢被新的记忆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