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12个月怎样划分四季


地球季节与气变迁,其内在驱动力源于地球自转轴的微妙倾斜。

若地轴无倾斜,则地球在围绕太阳旋转时,太阳光会均匀洒落在赤道南北附近,南北两半球所受的太阳辐射强度相差无几,因此地球表面便不会有显著的季节与气温变化。

远望斜阳映照远山,水波荡漾,行路间的风景如画般展现在眼前。

实际情况是地轴存在约23.5度的倾斜,使得地球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间形成了黄赤交角。在地球绕日公转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会在南纬23.5度(即冬至日,12月22日)至北纬23.5度(即夏至日,6月21日)之间循环变动。

当某一区域被太阳直射时,该地区会接收到更为集中的太阳能量,从而进入炎热的夏季。而随着离太阳直射点距离的增加,太阳的高度角逐渐减小,太阳能量分散,地表所获热量减少,气温随之降低。

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5度)时,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降至最低,气温随之变低,此时便是我们所称的冬至节气(12月22日)。在冬至期间,北半球的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导致地表热量迅速散失,气温明显下降。

随后,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逐渐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逐渐延长。尽管如此,气温并不会随之明显上升。其间还经历小寒、大寒两个节气,气温反而会有所下降,这与气候系统的“滞后效应”密切相关。

经过冬至后,大气层和海洋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缓慢恢复才能逐渐升温。与此地表仍在不断散失热量。地球的气候系统展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导致气温持续下降,直至达到最低点,直到立春(2月6日)的到来,即气温变化与节令并不完全同步,具有时间上的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