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递方式 100种古代传递信息方式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世界上在信息传递领域拥有卓越建树的之一。追溯其源,可远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时期,彼时,有的信息传递系统已初步建立。

古时的驿传,象征着我国早期有序的通信模式。驿站不仅是供传信更换马匹与食宿之地,更在军事通信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传驿站负责乘马传递军情,舟传驿站则利用水路进行传递,两者分别受、水师及海军管辖。

甲骨文记载中的“(壴zhù女)”和“(亻壴)”等字,昭示了古人对传递讯息的重视。周朝时期,烽火台与邮驿共同构成了军事情报的传递网络。至汉朝,每三十里便设有一处驿站,由太尉掌管。

唐朝时期,邮驿遍布全国,分陆驿、水驿及兼具二者的驿站。全国共有近一千六百四十个驿站,配备了两万名工作人员。一次安禄山在范阳起兵至事件传至,仅用六天时间,可见当时信息传递之高效。

宋朝的驿站规模虽不及唐朝,但驿卒由兵卒担任。如岳飞在前线一日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召回命令,那朱漆金字牌便是十万火急的象征。

元朝疆域辽阔,为维护帝国秩序,强化了驿站制度。据《经世大典》记载,当时设有大大小小近两千处驿站。藏区更是设有二十八处大驿站及若干小站。

明朝时期,全国范围内均建有驿站,称为驿递。每隔十里设有铺舍及铺长,每六十至八十里设一驿站。还设立了急通铺和道运所以加强物流信息传递,并为出公差的提供便利。

清朝的驿站共有一千七百八十五处,其信息传递速度极快,曾有每日八百里的记录。急件传递时马不停蹄、人仰马翻的情景,常被称为“六百里加急”或“八百里加急”。